醉迷红楼妇孺皆知的“曹冲称象”可能并不存在

【醉迷红楼妇孺皆知的“曹冲称象”可能并不存在】“曹冲称象”的故事我们都听说过 , 五六岁的曹冲利用等量替代法将大象和石块替换 , 巧妙的得出了大象的重量 。 也因为这个故事 , 曹冲被视为神童 , 在中国民间的儿童教育上“曹冲称象”一直发挥着启蒙思想的作用 , 千百年来已经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 可你真的确定“曹冲称象”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吗?通过本文 , 笔者将带你探究“曹冲称象”的真实性以及它的历史价值 。
东汉末年分三国 , 曹操是魏国的主要缔造者 , 他一生充满争议 , 是一位传奇人物 。 曹操的儿子很多 , 但最被世人所熟知的只有曹丕、曹彰、曹植、曹昂和曹丕 。 曹丕继承了曹操的心机 , 曹彰继承了曹操的武勇(曹操曾单刀刺杀董卓) , 曹植继承了曹操的文采 , 而过早夭折的曹冲却继承了曹操的聪明才智 。
曹冲夭折时只有十三岁 , 但他短短的一生却有大大的精彩 , 像“智救库吏”、“顾影自怜”、“神童之交”等历史典故都是源自于他的事迹 , 其中尤以“曹冲称象”而闻名于世 。
史书中的“曹冲称象”
“曹冲称象”取自《三国志》:冲少聪察 , 生五六岁 , 智意所及 , 有若成人之智 。 时孙权曾致巨象 , 太祖欲知其斤重 , 访之群下 , 咸莫能出其理 。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 , 而刻其水痕所至 , 称物以载之 , 则校可知矣 。 ”太祖大悦 , 即施行焉 。
醉迷红楼妇孺皆知的“曹冲称象”可能并不存在
文章图片
原文的意思是:曹冲小时候聪明善于观察 , 等长到五六岁的时候 , 知识和判断能力意识所达到的程度 , 可以比得上成年人 。 当时孙权曾派人送来一头巨大的象 , 曹操想要知道大象的重量 , 向他的下属询问这件事 , 都不能想出称象的办法 。 曹冲说:“把象安放到大船上 , 在水没过船痕迹的地方刻上记号 , 称实物装上船 , 那么比较就能知道结果了 。 ”曹操听了很高兴 , 立刻实施行动 。
在史书中关于“曹冲称象”的记载言之凿凿 , 似无可疑之处 , 但近代却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
关于“曹冲称象”真实性的争议
对“曹冲称象”持反对意见
近代一些学者对于“曹冲称象”真实性的质疑主要在于那时候中国是否有大象 。 在三国之前 , 中国的史书上从来没有记载过大象这种动物 , 大象并不是中原物种 。
直到建安十五年(210年) , 孙权派人去交州 , 也就是今天的越南 , 才发现的大象 。 也就是说 , 最早的历史记载是210年以后中国才有的大象 。 而曹冲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就已经因病去世了 , 于是以陈寅恪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曹冲称象”可能在历史上并不存在 , 它只是人为杜撰的 。
陈寅恪先生进而认为这件事是北魏时所翻译的《杂宝藏经》中的故事 , 被后人附会到曹冲身上的 。 我们不妨看看《杂宝藏经》是如何记载的 。
醉迷红楼妇孺皆知的“曹冲称象”可能并不存在
文章图片
《杂宝藏经》记载“天神又问:‘此大白象有几斤?’而群臣共议 , 无能知者 。 亦募国内 , 复不能知 。 大臣问父 , 父言:‘置象船上 , 著大池中 , 画水齐船 , 深浅几许 , 即以此船量石著中 , 水没齐画 , 则知斤两 。 ’即以此智以答天神 。 ”这个故事记得有鼻子有眼 , 跟曹冲称象的故事如出一辙 。 季羡林先生也认为曹冲称象的故事源自《杂宝藏经》 , 并认为“它也许在后汉时代就从口头上流传到中国来了” 。
《杂宝藏经》是反映北魏时期语言实际的代表性作品 。 《杂宝藏经》系辑录关于佛陀、佛弟子 , 以及佛陀入灭后的种种事缘 , 共有一百廿一章因缘 , 其中大部分是与佛陀有关的故事 。 全经的内涵主要为阿含藏教派思想 , 藉由因缘譬喻的寓言故事来阐示佛教的因果轮回思想 , 其中特别强调孝养、施舍、教化等诸种原始佛教的道德观 , 是研究原始佛教教义及轮回观念不可缺少的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