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史皇 究竟是不是因为“不救关羽”,细思让人心寒,三国中“刘封之死”( 二 )


文章图片
这些话虽不免有些挑唆的成分 , 但继嗣危机确是“有识之人相为寒心”的问题 。 刘封如果能像孟达那样 , 多为自己的利害关系想一想 , 不要把对义父的感情和西蜀事业看得那么认真 , 他原不会冤枉地死在刘备的手中 。
临刑之时 , 他悔很交加地叹息说:“假不用孟子度(孟达字子度)之言!”嗅一嗅这退来的觉醒 , 无疑是有一点版逆的味儿 。
擒史皇 究竟是不是因为“不救关羽”,细思让人心寒,三国中“刘封之死”
文章图片
四、罗贯中为何要将刘封之死 , 归因于“不救羽”
观三国历史如数家珍的罗贯中 , 对刘封之死的原因 , 当然了解得相当清楚 。 但是 , 他在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时 , 却小心谨慎地力图避开继嗣问题 , 在无法避开的地方 , 便巧妙地将继嗣问题纳入忠义的范围展开描写 。 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细细想来 , 道理也不难明白:罗贯中所要写的是一部历史小说 , 而不是一部断代史 , 他在处理历史题材时完全可以也应当按照自己的创作思想去决定删改取舍 。 陈寿在写作史书《三国志》时 , 不能随意虚构、改制、增补、删除 , 必须忠于历史真实;罗贯中在创作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时 , 可以虚构、改制、增补、删除 , 必须忠于艺术真实 , 并把历史真实改造成艺术真实 。 这难道不正是史学家和文学家最基本的分野吗?
擒史皇 究竟是不是因为“不救关羽”,细思让人心寒,三国中“刘封之死”
文章图片
不过 , 罗贯中在小说中并未随心所欲地处理刘封这位被冤死的养子 , 他不似《三国志》的作者那样 , 在叙述刘封之死时 , 寄予不小的同情和惋惜 , 而是严格地按照忠义组合人物与情节的格局 , 完全将刘封之死纳入自己创作思想的轨道 , 显示出与陈寿大不相同的褒贬立场 。
【擒史皇 究竟是不是因为“不救关羽”,细思让人心寒,三国中“刘封之死”】罗贯中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 , 将自己的同情和爱完全倾注在蜀汉君臣一边 , 决心不让由桃园结义所奠定的忠义关系进一粒砂子 。 于是他从《刘封传》中刘封不受关羽之命率兵救援、在关羽被杀后“先主恨之”和刘封归成都后刘备责刘封“不救羽”等两条记述中 , 深化事象的思想内涵 , 然后展开自己想象的彩翼 , 将刘封之死和刘关张之间的忠义关系紧密联系起来 。
擒史皇 究竟是不是因为“不救关羽”,细思让人心寒,三国中“刘封之死”
文章图片
五、将刘禅出生和过继刘封两事的时间顺序故意作了颠倒
这在艺术表现上确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描写手段 , 但从思想内容来看就改变了历史的真实面目 , 对刘封的死因作出了新的解释 。 小说写刘备攻取城后 , 看中县令刘泌的外甥寇封“人品壮观 , 声音清亮”和“精熟武艺” , 且又是父母双亡寄身于舅父门下的孤儿 , 便将寇封过房为嗣改名刘封 , 为了在故事情节刚刚展开便“先时伏著”人物的命运及事件的因果关系 , 罗贯中改变了一个基本事实 , 虚构了一个重要细节 , 小说在《刘玄德襄阳赴会》一回中 , 说“时建安十二年春 , 甘夫人降生刘禅” , 值得注意的是把刘备养刘封为子一事 , 放在后一回《徐庶定计取樊城》中叙述 , 将刘禅出生和过继刘封两事的时间顺序故意作了颠倒 。
这样改变事实真象的目的 , 是要让读者相信刘备过继刘封 , 并不是为了继嗣 , 而是属于收养英雄豪客一类的义举 。 你看 , 刘备不是已经有儿子了吗?为了暗示刘封之死的因果关系 , 罗贯中信笔点染了刘备带刘封拜关羽、张飞为叔的细节 。
擒史皇 究竟是不是因为“不救关羽”,细思让人心寒,三国中“刘封之死”
文章图片
这里不写张飞的态度 , 独叙关羽不悦之论:“兄长既有子 , 何必用螟蛉?后必有乱也 。 ”小字注者特云:“此是结冤之处 。 ”也就是说 , 这一细节为高度重视兄弟义气的刘备 , 处死不救关羽的刘封一事先伏了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