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齐愍王死后的历史教训,司马光为什么要引述《荀子》?

上一次说起齐愍王的死讯 , 齐国这样的大国 , 怎么可能在眨眼间就分崩离析?燕昭王如何报仇 , 乐毅如何出征 , 司马光都没有发表意见 , 只是将《荀子》中的一段话反复引用 , 对齐愍王之死的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
前面说了 , 荀子是齐国稷下书院中的一名学者 , 是春秋时期唯一的学者 , 他不仅是齐国的人才和学术方针的受益者 , 更是见证了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 因此 , 荀子在批判齐国灭亡的过程中 , 从他的言外之意中 , 可以看出他对齐人的痛苦 , 而不是单纯的讨论 。
然而 , 司马光所读的《荀子》 , 却与今日所见有很大不同 。 若把当今《荀子》的权威版与《资治通鉴》中的《荀子》作比较 , 会有很大不同 。 好在这两个故事的中心思想和历史事实都是一样的 , 所以我就简单地说一下 , 就不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的解释了 。
【历史故事】齐愍王死后的历史教训,司马光为什么要引述《荀子》?
文章图片
主要有三个要点 , 一:“国”只是一个“工具” , 而且不是一般的“器” , 它应该是“最强大的” 。 身为一个国度的商人 , 如果利用好了这个工具 , 他可以大开杀戒 , 但如果他利用不好 , 那就是自取灭亡 。
第二个要点:荀子对齐愍王、宋王偃、孟尝君等3个不良的典范进行了批评 。 他们谈论的不是历史上的人 , 而是他们周围的人 。
第三个要点是:“道”、“德”和“义”这三大词 。
【历史故事】齐愍王死后的历史教训,司马光为什么要引述《荀子》?】其中 , 荀子特别重视“义” 。
这几个字乍一听没什么区别 , 都是“正当”两个字 , 但仔细一想 , 就会发现每一个字都是不同的 。
“义”是“平”的一个突出部分 , 它可以扩展成“公平” 。
《管子》中有一段“水地” , 认为土地是万物之母 , 以之为土壤之血 , 进而对其各项优良特性进行剖析 。 一种是“不能不流 , 不能不能流 , 不能不能停 , 不能停 , 这就是正义 。 也就是说 , 无论水流到哪里 , 都会有一个高度 , 即使你将一瓶水翻转过来 , 过一会 , 水还是会回到原来的高度 , 这个特点叫做“义” 。
【历史故事】齐愍王死后的历史教训,司马光为什么要引述《荀子》?
文章图片
《孔子家语》中有一段“执辔” , 讲述的是孔子为自己的弟子闵子骞传授的“治国之术” 。 有一句很关键的论据 , 就是“四匹骏马手持六匹骏马 , 驾驭六匹骏马 , 统领六匹骏马 。 ”一辆马车要四匹骏马才能拉动 , 四匹骏马总共要六匹骏马 , 合起来就是六匹骏马 , 六匹骏马驾驭起来就是一名优秀的骑手 。 世界再大 , 也不过是一架马车 , 六官如六匹骏马 , 皇帝若能熟练运用六根手指 , 便可让世界和平 。
六官 , 便是六部 , 六部 , 各自负责 。 六个支脉分别掌管道 , 德 , 仁 , 圣 , 义 , 礼 , 其中“为吏为义” 。 “司寇之官”的作用与今日的司法机关差不多 , 其职能是维持“义” 。 若惩罚不当 , 恶人不受惩罚 , 则称为“不义” 。 从皇帝的立场来看 , 如果“不义”现象在社会上出现 , 那么这件事就好解决了 , 只需要整顿一下警察就行了 。
【历史故事】齐愍王死后的历史教训,司马光为什么要引述《荀子》?
文章图片
这种说法明显与孔子所说的或孔子所提倡的“周礼”不符 , 很可能是后学者们以孔子为名捏造的 。 但这种虚构 , 却是非常符合春秋时代之后的国度 。
荀子在谈到道、德、义时 , 并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界限 。 他的“义” , 更多的是一种泛指的道德正论 。 荀子认为 , “以义为君” , “以德为君 , 以德为君 , 以德为君;用权力来统治国家 , 是无法摆脱灭亡的 。
这个说法 , 说起来简单 , 实际上要求极高 。 荀子所提出的准则是:「一人不忠 , 一人杀人 , 而一人之恶 , 而成之 , 则非善之人 。 」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儒家思想 , 意思就是不管有多少好处 , 都不能容许有任何的缺点 。 即便是犯了错 , 杀死了一个无辜者 , 就可以获得整个世界 , 也是不可能的 。
【历史故事】齐愍王死后的历史教训,司马光为什么要引述《荀子》?
文章图片
用这种衡量 , 很明显 , 唐代是一个不仁的国家 。 不管唐代有多么优秀 , 李渊都是在登基后夺权的 。 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如此 , 他害死了自己的兄长 , 还把自己的父皇赶下台 , 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 因此 , 司马光的左翼儒家思想在唐代就颇有怨言 。
司马光曾经引用过一句话 , 那就是“一恶一恶 , 而治世 , 而善则不为 。 ”如果一个君主是一个没有欲望的善良之辈 , 他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困难 , 但他所创造的社会 , 却不一定是一个完美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