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北有长城,南有灵渠

北有长城 , 南有灵渠 。
同为秦始皇时期的两项军事工程 , 灵渠的名气远比不上长城 。 同时灵渠还与都江堰、郑国渠同为“中国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 而且流传至今 , 也并非人人皆知 。
探秘灵渠 , 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 , 如同穿越时光的隧道:
两千多年前 , 秦始皇荡平北方六国之后 , 又发兵50万 , 南征百越 。 但遇到百越人顽强抵抗 , 以致秦军“三年不解甲驰拏“ , 粮草更无以为继 。 秦始皇只好派大臣史禄 , “以卒凿渠而通粮道” 。 进而在湘江与漓江之间开通了34公里的灵渠 , 通三江 , 贯五岭 , 一统天下 。
灵渠的开通 , 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民的辛劳和智慧 。 在当时既无测量仪器又无开山炸药的情况下 , 他们仅凭自己敏锐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 , 开山凿渠 , 拦江分流 , 将海洋河水一分为二 , 南入漓 , 北入湘 , 连接两江 , 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 , 使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相互交融 , 将北国南疆融为一体 , 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
两千多年来 , 灵渠的航船往来 , 一直使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熠熠生辉 。
【历史故事】北有长城,南有灵渠
文章图片
灵渠 , 又称湘桂运河 , 位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境内 。 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 。
兴安县是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源头 。 东面的海洋河为长江支流湘江的源头 , 由南流向北;西面的大溶江为珠江支流漓江的源头 , 由北流向南 , 两者相距30余公里 。 灵渠就是将它们连在了一起 , 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 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奇迹 。
灵渠是一项系统工程 , 主体工程由铧嘴、大小天平、南北二渠、泄水天平、水涵、堰坝、秦堤、桥梁等部分组成 。 它们相互关联 , 环环相扣 , 延续至今 , 处处充满了先人的智慧 。
【历史故事】北有长城,南有灵渠
文章图片
铧嘴
灵渠从海洋河一分为二 , 首先遇到的是分水问题 。 为此 , 劈湘铧嘴应运而生 , 它就建在分水塘(又称渼潭)拦河大坝相衔接的上游 , 是一座长40米宽23米的石砌导水堤 。 因其前锐后钝 , 形如犁铧 , 故名“铧嘴” 。
铧嘴 , 从大小天平的衔接处向上游砌筑 , 锐角所指的方向 , 与海洋河主流方向相对 , 把海洋河一分为二 , 由南渠而合于漓 , 北渠而归于湘 。 其中7分水顺大天平回流到湘江 , 3分水经小天平和南渠注入到漓江 , 即所谓的“湘7漓3” 。 正是这铧嘴 , 将拦水、分流、泄洪三项功能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
【历史故事】北有长城,南有灵渠
文章图片
大、小天平
即连接铧嘴下游海洋河的拦水坝 , 在设计上突出了两点:一是呈人字形 , 二是滚水坝 。
其中大天平于拦河坝的右部 , 顶长344米、宽12.9一25.2米 , 右端设有北陡 , 引水入北渠的进水口 。 小天平为拦河坝的左部 , 坝顶长130米、宽24.3米 , 右端设有南陡 , 即引水入南渠的进水口 。 大小天平衔接成人字形 , 轴线间为夹角108度 , 对应河床方向的相应夹角 。 可谓“称如高下 , 恰如其分” 。
实践证明 , 这种设计是科学的 。 坝体不高 , 设计只有2.24米 , 有利于多余洪水漫过坝体流入湘江故道;人字形 , 则可减轻河水对坝体的冲击 , 精准分流 , 保证南北渠合理水量 , 减少泥沙避免淤积 。
【历史故事】北有长城,南有灵渠】对坝体的特殊处理 , 也充满了古人的智慧 。 坝体外部为浆砌条石 , 砌石体最大高度2.24米 。 近水面用巨石横砌 , 成台阶状 , 顶面用石榫连接 , 形成整体 。 背水斜坡则用长条片石竖砌斜插 , 一块插一块 , 成为“鱼鳞状” , 厚度0.7—1.3米 , 洪水夹带泥沙填塞其间 , 使堤坝愈益坚固 , 千年不毁 。
在加固坝体的施工中 , 还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材料 , 出乎人们的预料一一松木桩 。 前些年曾在坝体中发现了两千多年前的一棵松木桩 , 还完好如初 。 “水泡万年松” , 为什么只有松木而别的树种不行?可见古人两千年前就有了认知并施用到了工程上 。
【历史故事】北有长城,南有灵渠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北有长城,南有灵渠
文章图片
滚水坝(大天平)
南、北两渠
湘江水在分水塘经铧嘴分流和大小天平坪坝引流后 , 7分流入北渠至湘江 , 3分流入南渠进入珠江 。 从而 , 使南北两个水系连在了一起 , 开通了这条世界上最古老的盘山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