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清军入关,明朝的灭亡,最大原因真的是吴三桂?

明朝的灭亡是李自成率领农民军干的 , 吴三桂是个关键人物 , 如果他投靠满清 , 则是满清胜 。 如果他投靠李自成 , 不放清军入关 , 则是李自成胜 。
明末能打仗的只有吴三桂的关宁军 , 李自成的精锐部卒约三万人 , 然后就是满洲兵 。 所谓的江北四镇 , 左良玉部 , 张献忠部 , 都是一群见敌就跑 , 抢掠有方的杂兵 。
【爱历史】清军入关,明朝的灭亡,最大原因真的是吴三桂?
文章图片
山海关和长城作为坚固的前沿阵地 , 只要有足够的守备兵力 , 即便八旗集中主力破关 , 也不可能很轻松 , 必然花费很长的时间 , 更关键的是付出很大的伤亡 。 以入关劫掠为目的的话 , 这种损失是不可承受的 。 而收缩防线不但可以加强长城一线 , 还有能力在蓟镇维持一支机动部队 , 随时增援各个关口 , 内线机动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
皇太极直到征服漠南蒙古将战线拓展到河套地区 , 他们才获得了部分外线作战的优势 , 虽然八旗战斗力强悍 , 但数量毕竟有限 , 面对加强守备的长城防线和后面的机动部队 , 根本发挥不出外线作战的核心优势 , 想入关必须集中兵力于一点攻坚死磕 , 这是明军最不怕的打法 , 以皇太极的睿智 , 这种局面大概率是不会死磕的 。
而明朝一方如果主动抹平突出部、收缩防线收缩兵力 , 会获得非常大的内线优势 , 比如机动和补给 。
八旗反而要陷入在长城一线跟明军打消耗战的不利局面 , 而外线优势又几乎没有 , 以皇太极的能力 , 顶多也就混成第二个高句丽 。
【爱历史】清军入关,明朝的灭亡,最大原因真的是吴三桂?
文章图片
辽西是个天然的大口袋 。 辽西地形是一个西南-东北向的长廊 。 他的西北方向是山地和高原 , 东南方向是海洋 。 在西北方向 , 是态度暧昧不明的蒙古部落 , 随时会因为明金两方的强弱变化而翻脸;在东南方向 , 当时在东亚无敌的明朝水师可以随意将陆军运送到任意地点登陆 。 从锦州到山海关 , 距离长达三百里 。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军 , 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 后金要攻城 , 就必须编组大量步兵 , 行军速度就会很慢 。 一旦后金放弃步兵 , 那么就会损失大量人力 。 下次再次出击 , 他们的进攻力量就会极大削弱 , 而且士气会严重挫伤 。
届时的情形就是:一 , 前面有坚城抵抗 , 急切难下;二 , 辽西人口极少 , 无法通过掳掠获取物资;三 , 后勤通道遭到明军袭扰 , 无法保障后勤 , 这些困难都无法解决 。
【爱历史】清军入关,明朝的灭亡,最大原因真的是吴三桂?
文章图片
强弱易手 , 力量的扭转只是一瞬间 , 过了那一瞬间 , 强者进入正循环 , 弱者进入负循环 。 一片石大战是改变天下命运的决战 , 战争的结局决定了谁是中国的主人 。
无论是收买人心怀柔对待吴三桂 , 还是聚集更多的力量武力征服关宁军 , 顺军都应该在山海关聚集投放更多的能量 。 只要这次决战满清败北 , 至少5-10年内满清都没有力量再来一次这样全部压上底牌搏一把的勇气 。 而在这期间顺军足够收编凝聚北中国的力量了 。
不能说李自成不重视山海关之战 , 但是他明显没有满清重视的程度高 。 如果李自成把顺军所有的力量押上去 , 未必就会败北 , 时间差是一个因素 。
哪怕是有一个星期的时间 , 无论兵力的集结 , 或是对吴三桂的怀柔 , 或是对关宁军的武力征服 , 顺军都要从容得多 。 只是顺军实在是没有做好征服北中国的心理准备 , 进入北京都是太容易的意外 。
【爱历史】清军入关,明朝的灭亡,最大原因真的是吴三桂?
文章图片
明清的战略全局在宁锦防线 , 后金的主要力量在于骑兵 , 而明军的主要力量在于关宁骑兵和明朝九边 。
明朝直到灭亡时 , 九边仍然在手 , 后金想突破九边 , 就必须重兵绕开宁锦防线从山西河北交界地带突破 , 而后金骑兵一旦离开 , 以关辽骑兵的速度两天就可以攻入沈阳 , 所以这也就解释了 , 为什么袁崇焕死后的20年间明和后金一直在关宁防线死扛 。
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后金三次突破长城却袭扰时间都那么短 , 因为他后方不稳不敢主力长期坚守占领区 。
【爱历史】清军入关,明朝的灭亡,最大原因真的是吴三桂?
文章图片
李自成水平并不低 , 李自成的问题在于进京太快 , 同时又缺乏时间!甚至 , 李自成只要提前一周征服吴三桂拿下山海关 , 满清就进不来 。
这样满清无论破喜峰口进来多少次都无所谓 。 只要顺军守住山海关 , 李自成坐镇北京 , 大明九边就不会反叛(至少是观望 , 不会一边倒地倒向满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