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典型模式——石壁现象和固始现象透视

【历史故事】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典型模式——石壁现象和固始现象透视
文章图片
少数民族一直是历代王朝的重要政治问题 , 与汉族的同化过程是一样的 。 少数民族究竟是怎样同化的 , 并且其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南方的少数民族的汉化 , 可以从石壁现象和“固始现象”中看得出来 。
一、“石壁现象”和“固始现象”是汉化过程
1、民族关系是逐渐斗争和融合的过程
中国在早期国家的发展过程中 , 其实也是一个单个的民族国家 , 不过随着国家领域的扩张 , 民族关系向外衍生 , 随后发展成一个较为成熟的地域关系 。
随后在国家的发展中 , 地域关系成为了主流 , 但是实际的经济文化发展并没有成熟到可以承载当时的地域关系 , 故在后来王朝的发展中 , 需要对于边缘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经济和文化的深刻交流 。
【历史故事】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典型模式——石壁现象和固始现象透视
文章图片
尤其是在秦汉王朝以后 , 促进民族关系成为了帝国统一的急迫问题(之前并没有实现过统一 , 所以秦汉对于少数民族的管理是尝试并且是欠缺的) 。
这样的问题在后来的魏晋南北朝中就更加明显 , 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因为种种原因南下 , 另外 ,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在拓展自己的土地 , 就算不南下 , 也与中原王朝有较为激烈的资源矛盾(之前典型的就是秦汉与匈奴的关系) 。
对于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又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 不过当时总的一个处理方式 , 是自上而下的处理 , 也就是统治者颁布一定的政策来推动社会上的民族之间的和平交流 , 以促进文化上的统一 , 最典型的民族关系就是北魏王朝的汉化和东晋时期统治者与当地南方土著的同化 。
【历史故事】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典型模式——石壁现象和固始现象透视
文章图片
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 , 很多北方民族为了自身利益的发展和生存的必要 , 都随着东晋王朝的统治者迁到了南方 。
之前南方虽然在名义上是西晋王朝统治 , 但是西晋王朝并没有在南方安置可以操控的人手 , 南方的主要控制还是在一些当地的土著家族 , 所以南迁的东晋王朝是需要与当时的土著家族大臣一定的妥协 。
比如后来的客家民系(石壁现象) , 以及福佬民系(固始现象) , 都是北方迁移过来的 。 这样的迁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 从原来的黄河流域迁移到闽南 , 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的 , 毕竟百姓只要有安稳的日子就不会进行迁移 , 只要爆发战争就会接着迁移 。
【历史故事】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典型模式——石壁现象和固始现象透视
文章图片
当时爆发战争地多是在北方(政治中心 , 战争多爆发在所难免) , 故人民大多选择向南迁徙 , 大概在唐宋时期 , 原来的黄河流域的居民就已经在闽南等地形成较强的势力了 。
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分布主要在闽粤赣边或闽粤交界沿海地区 , 是北方人民与当地人民逐渐斗争和融合的结果 , 最终形成的地区同化现象 。
“以客家方言为最显著特征 , 集中分布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 , 主要包括江西的赣州各县 , 福建龙岩市的大部分和三明市的一部分 , 广东的梅州、河源、惠州、韶关各县和潮州、揭阳、汕尾等地市的部分县份 。 ”因此 , 在客家先民和福佬先民中 , 是有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成分 。
【历史故事】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典型模式——石壁现象和固始现象透视
文章图片
2、迁移涉及“石壁现象”和“固始现象”
石壁现象和固始现象其实是历史上有悖事实的现象 。 主要是指客家先民和福佬先民的迁移 。 首先涉及的是 , 在客家先民的迁徙是否一定要经由宁化石壁的问题 。
在南方的赣闽之间 , 自北而南纵贯着高峻的武夷山脉 , 是阻碍当时北方南迁人民的阻碍之一 , 不过其中比较低平的隘口 , 是古代赣闽人民往来的路径 。
并且由于后来隘口的逐渐经济发展 , 那几个隘口成为了必经之地 。 客家先民很多都是从长江流域迁移下来的 , 大多都是要钻武夷山的隘口 。
【历史故事】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典型模式——石壁现象和固始现象透视
文章图片
“武夷山北段的闽赣通道主要有:今江西铅山与福建武夷山市之间的分水岭;今江西广昌与福建建宁之间的甘家隘;今江西黎川与福建光泽之间的杉关” 。 主要是因为自汉唐以来 , 这些隘口多是商人走过 , 路线比较放心 。
但是后来随着南方少数民族 , 尤其是客家的妥协化 , 宁化石壁成为了南方少数民族追溯的一个重要地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