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迷】以前动辄10斤重的“手提电脑”,是如何变成现在的轻薄本的?

1985年 , 东芝发布第一款笔记本电脑T1100的时候 , 业内其实并不太看好这个概念 。 我们采访过参与过很多元祖笔记本电脑设计的现任惠普全球副总裁JosephineTan , 她说过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在八十年代的计算机价格非常昂贵 , 公司都希望电脑越笨重越好 , 下班以后恨不得还要还要(物理意义上)锁起来 。 便携在这个场景下其实并不是一个需求 。 倒不如说 , 不便携才是需求 。 一台便携的笔记本电脑 , 在当时的企业客户看来就是把金砖放在桌子上招贼 。
【游戏迷】以前动辄10斤重的“手提电脑”,是如何变成现在的轻薄本的?
文章图片
然而 , 东芝却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 。 尽管T1100的价格昂贵 , 约合今天的5000美元 , 但是在在欧洲上市的头一年 , 就卖出了超过一万台 , 从而开创了一个全新的PC市场 。
到今天 , 市面上销售的PC整机超过80%都是笔记本 , 也证明了这个形式的成功 。 尽管我个人是一个DIYPC爱好者 , 但是我也必须承认 , 笔记本确实最简洁实用的个人PC形式 , 轻便 , 灵活 , 一体化强 , 都是台式电脑没法取代的优势 。
这种优势来之不易 。 这台笔记本教父搭载的处理器是Intel386SX , 内存为1MB , 重量则"只有"4.1KG , 虽然按今天的眼光来看远远算不上轻薄 , 但是成功跨过了"便携"的门槛 , 和当下的一些重型移动工作站差不多 , 刚好能够放进当年常见的商务手提箱里 。
【游戏迷】以前动辄10斤重的“手提电脑”,是如何变成现在的轻薄本的?
文章图片
为了实现当年最轻的重量目标 , T1100采用了一些相当激进的技术 , 使用了一块640x200分辨率的LCD屏幕来替代常见的显像管大头显示器 , 同时也没有内置硬盘 , 软件都存在软磁盘上 。
【游戏迷】以前动辄10斤重的“手提电脑”,是如何变成现在的轻薄本的?
文章图片
和诞生之时一样 , 笔记本电脑的发展历程 , 一直都充满了艰辛 , 就是一个不断和物理和技术的限制战斗的过程 。 便携性、续航和性能这三个最能影响笔记本使用体验的核心指标之间 , 彼此存在几乎不能调和的矛盾 。 在同样的条件下 , 提升一个指标 , 往往就要以牺牲另外两个作为代价 。 便携续航又好的笔记本 , 性能通常十分拉胯 。 而高性能的笔记本 , 便携性也往往只能用"至少能塞进箱子里"来形容 。
解决这个问题 , 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CPU 。 计算机并不是魔法 , CPU运转时 , 晶体管每一次0和1的转换 , 都在消耗电力 , 同时也在释放热量 。 CPU的性能越高 , 耗电和发热也就越大 。 因此 , 笔记本的CPU没法像台式机那样 , 动不动就调动上百瓦的电力 , 只能在一个很有限的能耗窗口里面尽量提升性能 , 让用户体验满足一个基本的标准 。
而随着操作系统越来越臃肿 , 软件功能越来越复杂 , 这个"基本的标准"也一直在水涨船高 。 在今天 , X86架构的笔记本电脑能够让我们觉得老当益壮 , 在性能和兼容性上有其他形式的移动智能设备不能替代的优势 , 其实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 包括笔记本电脑在内的移动智能设备 , 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 , 稍不留神就满盘皆输 。 十年前一度流行过一种廉价的"上网本" , 使用性能很低的CPU来满足用户基本的浏览网页和看视频的需求 , 由于在性能平衡上做得不好 , 后来的结局我们也都知道了 , 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夹击下几乎销声匿迹 。
笔记本电脑在今天仍然能有不可替代性 , 主要靠的是两次CPU技术的革命 。 一个是2011年 , 英特尔的SandyBridge酷睿处理器极大拔高了X86移动设备的性能和效率 , 一个就是这几年你追我赶的制程跃进之后 , 新一代X86CPU在架构上又有了一次新的提升 。
2011年上市的SandyBridge , 是多核处理器的转折点 。 现在 , 我们对4核 , 8核 , 16核甚至32核的处理器已经见怪不怪 , 但是在2010年代初 , 多核处理器其实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 。 几个高速运转的CPU核心之间 , 如何沟通交流 , 分配任务 , 是一门大学问 。 这一点做不好 , 会拖累CPU的效率 , 导致有些双核CPU甚至性能还不如单核 。
【游戏迷】以前动辄10斤重的“手提电脑”,是如何变成现在的轻薄本的?
文章图片
【游戏迷】以前动辄10斤重的“手提电脑”,是如何变成现在的轻薄本的?
文章图片
在进入到移动时代之后 , 笔记本电脑的地位又一次受到挑战 。 一边 , 平板电脑取代了上网本 , 甚至还能处理一部分轻度办公 。 另外一边 , 视频自媒体、游戏直播博主对高性能PC有很高的需求 , 让传统的中低端笔记本电脑的性能显得捉襟见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