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没有棉花,1000多年前地处寒冷的“高句丽”人穿什么?

【历史故事】没有棉花,1000多年前地处寒冷的“高句丽”人穿什么?】文章开头 , 先行说明 , 高句丽不是高丽 , 古代的高句丽 , 在我国领土内的 , 就是现在大约东北地区 。
公元前37年 , 夫余王室贵族朱蒙为躲避政治迫害携众外逃 , 至卒本川建国 , 国号高句丽 。 建国初期 , 为巩固政权 , 开疆拓土 , 朱蒙不断吸纳新的部落或征讨周边部族 , 队伍不断壮大 , 但同时 , 民族构成亦呈复杂态势 。
建国伊始 , 朱蒙尚无暇顾及民族服饰统一形制问题 , 直至第二代国王 , 政权逐渐稳固 , 高句丽人对于服饰也开始关注起来 。 因此 , 在公元前37年至公元1世纪左右 , 即朱蒙王与琉璃明王时期 , 高句丽各构成部落保持各自服饰特色 , 服饰处于混乱多样的状态 。
1.朱蒙建国初期 , 各构成部落基本保持部落服饰特色 , 高句丽服饰呈现复杂多样的特点 。
朱蒙至毛屯谷所遇三人 , 分别穿着麻衣、衲衣、水藻衣 。 麻衣、水藻衣可以视为代表不同的生产方式:农业和渔业 。 而衲衣另作解释 , 衲衣 , 补缀过的衣服 , 泛指破旧衣服 。 这三种服饰皆可为普通劳动生产者所着 , 朱蒙在沸流水上居之 , “四方闻之 , 来附者众” , 而后建国第二年 , 即公元前36年 , 征服沸流水流域的土著居民政权——沸流国 。
公元前32年 , 朱蒙派乌伊、扶芬奴伐太白山东南的荇人国 , 取其地为城邑 。 公元前28年 , 朱蒙命扶尉猒伐北沃沮 , 灭之 , 以其地为城邑 。 沸流国、荇人国、北沃沮均在高句丽北方 , 关于其沸流国、荇人国的服饰如何 , 因史料有限 , 尚无法得知 , 而据关于北沃沮的史料载:“其土迫小 , 介于大国之间 , 遂臣属句骊 。 句骊复置其中大人遂为使者 , 以相监领 , 贵其租税 , 貂布鱼盐 , 海中食物 , 发美女为婢妾焉 。 ”
【历史故事】没有棉花,1000多年前地处寒冷的“高句丽”人穿什么?
文章图片
北沃沮臣属于高句丽 , 成为其一城邑 , 向高句丽缴纳租税 , 从其纺织面料貊布作为重要税物之一可知 , 高句丽对貊布的重视 。 北沃沮与高句丽之间存在联系是肯定的 , 但二者服饰之间是否相似尚存疑 。 在统一民族服饰意识尚浅的情况下 , 这前来归附或被吞并的小民族或部落都或多或少的保留着本民族或部落的服饰特点 。
2.建国初期 , 高句丽服饰受到汉服的影响 。
高句丽建国所在地最早为汉玄菟郡管辖 。 高句丽初期 , 作为一地方政权 , 受汉玄菟郡管辖 , 接受汉朝服衣帻 , 即使后来不服玄菟郡管制 , 却仍接受汉朝服衣帻 , 年年来取 。 由此可见 , 高句丽上层统治者对精美的汉服衣帻的喜爱程度 。 高句丽统治者对汉服的喜爱不仅出于对高质量产品的追求 , 且还有汉文化对其文化影响深刻的原因 。
高句丽没有自己的文字 , 一直使用汉文 , 学习汉文化 , 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 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明王时便娶汉女 , 作汉文黄鸟诗 。 现发现的高句丽墓志均用汉字书写 , 可见其汉文化程度较高 。
【历史故事】没有棉花,1000多年前地处寒冷的“高句丽”人穿什么?
文章图片
在服饰方面 , 高句丽传统服饰亦可以找到古代汉服的影迹 。 其小加头戴的折风 , 形如古代汉人的弁 。 高句丽人亦清楚这一点 , 所以在遭到中书郎王融戏笑头戴所冠时 , 答曰:“此即古弁之遗像也” 。
由于朱蒙时期民族构成复杂 , 民族融合程度较低 , 因此高句丽服饰具有浓重的民族各异的特色 。 且因生产力低下 , 受自然因素影响更大 , 所以建国初期 , 高句丽服饰的自然特色亦更强烈 ,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更重 。
高句丽早期服装原料
高句丽活动地区最初以沸流水(今富尔江)流域为中心 。 《三国志》记载其地理位置:“在辽东之东千里 , 南与濊貊 , 东与沃沮 , 北与夫余接 。 都于丸都之下 , 方可二千里 , 户三万 。 多大山深谷 , 无原泽 。 随山谷以为居 , 食涧水 。 无良田 , 虽力佃作 , 不足以实口腹 。 ”与今天桓仁集安的地理环境差不多 。
桓仁集安都处于山区 , 山高谷深 , 溪流多 , 树林植被茂密 , 鸟兽资源丰富 , 渔业和狩猎业均能得到发展 , 适宜小规模农业发展,而且高句丽有一套完整的税收制度 , “人税布五匹 , 谷五石 。 游人则三年一税 , 十人共细布一匹 。 租户一石 , 次七斗 , 下五斗 。 ”高句丽人要缴纳粮食税和布税 , 可见布匹在高句丽人的生活中的普及性和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