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精研帝王术的韩非子,为何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 三 )


但是 , 这和《存韩》篇里的韩非提出的秦“从韩攻赵”明显矛盾 。 而劝说秦王接受“从韩攻赵”的方案 , 显然更符合韩非子作为韩国使臣的身份 。
其实 , 《初见秦》的“举赵亡韩”恰恰是李斯力主的策略 , 这一“远交近攻”的惯技 , 秦国奉行多年 。 并且韩非入秦时面临的那轮攻势 , 正是“举赵灭韩”的进程 。 而且就在数年前 , 李斯也有过“初见秦”的经历 。 秦王政十年 , 李斯的旧老板吕不韦倒台 , 李斯以战国第一雄文《谏逐客书》成功实现跳槽给秦王打工时 , 就是他的“初见秦” , 而他提出的策略就是“请先取韩以恐他国” 。
因此 , 《初见秦》的真实作者很可能是李斯 , 接下去的《存韩》篇 , 详细记载了主张“从韩攻赵”的韩非被“举赵灭韩”的李斯完败的 。
除了李斯外 , 《初见秦》的真实作者还有其他几种说法 。 有说是拼凑战国多位纵横家段子的作品;还有说是作者确实是韩非子 , 但是这是早年用游说秦昭襄王的“初见秦” 。 这些都缺乏依据 。
最可能的情况是这篇《初见秦》和下一篇没头没脑的《存韩》 , 本来是一整篇 , 完整记录了李斯和韩非围绕秦韩关系斗法的完整文字 。 却在形成传世本的流传过程中被割裂 , 以至于《初见秦》也算在了韩非的头上 , 平白多了一个卖国贼的形象 。
其实 , 韩非是忠于韩国的 。 《韩非子》中多处都有韩非子为国谋划的文字 , 他给韩国开出的药方是内用法家学说图强 , 对外采取对秦国的事大政策——“国小而不处卑 , 力少而不畏强 , 无礼而侮大邻 , 贪愎而拙交者 , 可亡也” , 正是此意 。 韩非虽然写了很多力主耕战的“狠人政治” , 却很清楚韩国是狠不起来的 。
可是 , 韩非也早已宣判了韩国死刑 , 他的忠诚与否无关紧要 。 按照他大半辈子“极惨礉少恩”洋洋洒洒十万言的狠人哲学 , 就是韩国的死刑判决书 。
按照韩非的说法 , 仁义道德都是上古过时的东西 , 近世就是角力斗狠的丛林法则 。 那么 , 韩国这样“天下四击 , 主辱臣苦”的弱国 , 只配被李斯“请先取韩以恐他国”的策略消灭 。
即便按照韩非的存韩策略 , 秦“从韩攻赵” , 也只是延缓了韩国的覆亡罢了 。 帮助秦国一起背刺老盟友赵国后 , 秦国还有什么理由放过韩国呢?靠秦王是自己的粉丝打动他?作为韩非理想的无情君主 , 秦王政竟会因为那一点点个人情感的波澜而生出对弱者的同情吗?
因此 , 韩非入秦存韩的外交使命从一开始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韩非构想的事大政策 , 也是自行矛盾的——没有仁义道德的伦理支持 , 强秦有什么理由留下一个弱韩“事大”?无非是耕战称霸 , 把你韩国的地拿来秦国耕 , 取你韩国的人来为秦国战 , 不香吗?
当韩非“韩事秦三十余年 , 出则为扞蔽 , 入则为席荐” , 可怜巴巴的求饶时 , 想必内心是无比绝望和痛苦的 。 他要战胜的对手不是李斯 , 更不是秦王嬴政 , 而是一生“极惨礉少恩”的自己 。
【历史故事】精研帝王术的韩非子,为何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
文章图片
▲李斯与韩非
韩国不可避免地灭亡 , 韩非也难逃横死的命运 。 按照《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的记载 , 韩非因为“李斯、姚贾害之”而死 。 可是 , 李斯们的说辞 , 按照韩非自己的逻辑 , 是无法反驳的 。 “韩非 , 韩之诸公子也 。 今王欲并诸侯 , 非终为韩不为秦 , 此人之情也 。 今王不用 , 久留而归之 , 此自遗患也 , 不如以过法诛之 。 ”
在韩非的帝王术中 , 任何“人之情”都有巨大的政治风险 , 任何政治风险都应该不留遗患、毫不留情的去除 。 所以 , 韩非必须死 。 没有李斯最后奉送的毒药 , 他还是不免于死 。 毕竟 , 谁也不能免去“人之情”的嫌疑 。
至于秦王后悔 , 想要赦免韩非为时已晚 , 是嬴政这位“完美君主”的瑕疵 。
韩非一死 , 韩王安干脆果断地对秦称臣 , 韩国事实上已经灭亡 。 韩国形式上的终结则在四年之后 , 《秦始皇本纪》记载“十七年 , 内史腾攻韩 , 得韩王安 , 尽纳其地” , 虽说是“攻” , 却未载一战 。
《韩世家》还要干脆 , 从韩非死亡的王安五年到王安九年间 , 完全空白 。 “王安九年 , 秦虏王安 , 尽入其地 , 为颍州郡 。 韩遂亡” , 连一点攻战的痕迹都没有 , 径直就是韩王被“虏”了 。
千年余响
司马迁写道“申子、韩子皆著书 , 传于后世 , 学者多有 。 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 。 表达非常蕴藉 , 既是同情 , 也有警示的意味深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