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我名字的时候带着点弹舌—苏联M1910马克沁重机枪

19世纪马克沁机枪横空出世,一开始这种武器并不被各国看好,但是在1893年英国军队50人依靠4挺马克沁重机枪和步枪,硬是打退了5000多麦塔比利人的进攻,打死3000多人,这一招对于马克沁而言无疑是最好的宣传,一时间马克沁成为炙手可热的武器,作为当时的俄国也很快察觉到该武器的作用并且很快就得到了应用 。
1904年,日俄两国在旅顺爆发了著名的203高地争夺战,该高地是旅顺港的重要屏障,为了保护俄国远东舰队的安全,俄国在清朝政府现有军事要塞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截止到日本要攻打时,203高地的旅顺要塞已经拥有70多座炮台和40多座大型堡垒组成的永备要塞,还有大量铁丝网、地雷进行保护 。俄军投入了5.3万人防御,还有646门大炮和64挺马克沁重机枪(这些重机枪不是俄国国产而是英国制造的),战争爆发后9天内日军在铁丝网、火炮以及马克沁重机枪组合的屠杀下除了丢下2万具尸体几乎是寸步未进,虽然最后日本靠着本国运来的203毫米岸防炮和战壕挖掘赢得了战争,但是马克沁机枪的强大火力也深深印刻在日俄两国的心里 。

叫我名字的时候带着点弹舌—苏联M1910马克沁重机枪

文章插图
日俄战争爆发在中国的土地上不得不说是耻辱


俄国在第一世界大战时期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缺乏机械化的国家,而马克沁作为一种性能稳定,只要合理维护就能保证战斗力的武器自然得到俄国的重视,俄国根据英制马克沁机枪由本国图拉兵工厂进行仿制,结构是照搬过来但是零件是逐步国产化,国产化后的产物就是M1905马克沁机枪 。
叫我名字的时候带着点弹舌—苏联M1910马克沁重机枪

文章插图
实在找不到M1905马克沁重机枪,这个是英国制造的,可以参照一下


M1905马克沁机枪基本是英制马克沁机枪的翻版,同样采用枪机短后退式,双握把和压板式扳机,水箱是在当时很昂贵的全铜制成,水箱加满水后重35公斤,采用帆布弹链供弹和7.62毫米口径子弹,1905年下半年对其进行改良,将全铜的水桶换成便宜的钢材冲压件,这一型被称为M1905/10马克沁重机枪 。
1910年俄国为了进一步改良M1905/10马克沁机枪,包括首先是增加钢材使用降低费用,其次是冷却水筒表面有冲压的纵向凸凹,目的是避免在寒冷的冬天冷却水结冰后会胀破水桶,该型号被称为M1910马克沁重机枪,加满水后全重24.5公斤,采用7.62毫米口径子弹(该口径子弹与莫辛·纳甘步枪通用)和帆布弹链供弹 。
1911年后增加了一个很有特点的枪架,枪架前部由两个轮子方便士兵拖拽,增加了盾牌来保护射手安全,就此M1910马克沁重机枪的改进在此之后到1943年前没有任何改变 。
叫我名字的时候带着点弹舌—苏联M1910马克沁重机枪

文章插图
M1910马克沁机枪是苏联二战时期初期的重要武器,去掉枪架外形就是M1905/10


1943年M1901马克沁重机枪的冷却水桶上方增加了一个圆形开口,这个设计来自芬兰,寒冷的冬天士兵往往抓起大把的雪从这个开口塞进桶里冷却枪管,也是一个因为环境而特别的设计 。
叫我名字的时候带着点弹舌—苏联M1910马克沁重机枪

文章插图
M1910马克沁机枪1943年后增加了一个圆形开口,紧急时刻士兵会把雪加进去


M1910马克沁重机枪参加了一战后在二战中也是俄军的重要火力来源,直到1943年才被SG43重机枪取代,但是该机枪依然活跃在战场上直到战争结束,该枪有一个很有名的延伸型号,就是四联装的防空机枪型号,该枪在1941年的红场阅兵中出现负责保护莫斯科的天空 。
叫我名字的时候带着点弹舌—苏联M1910马克沁重机枪

文章插图
四联装M1910马克沁机枪型号,战争初期有大量装备,可以平射对付敌军步兵,注意右边这个哥们,是个海军 。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中国的军事援助中就包含1300挺M1910马克沁重机枪 。
叫我名字的时候带着点弹舌—苏联M1910马克沁重机枪

文章插图
M1910马克沁重机枪在抗日战争时期由苏联援华军事物资进入中国


俄国版马克沁重机枪从一开始的照搬的M1905到根据本国环境进行优化和改进的M1910,贯穿一战、二战足见其性能优秀,或许我们读它的名字的时候可以带一点弹舌以示尊敬 。
(Пулемёт Максима),俄语中马克沁被称呼为马克西姆 。
叫我名字的时候带着点弹舌—苏联M1910马克沁重机枪

文章插图
【叫我名字的时候带着点弹舌—苏联M1910马克沁重机枪】俄罗斯电影《潘菲洛夫28勇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马克沁机枪,外形应该是1905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