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刘备临终之前,为何把兵权交给李严,而不是交给诸葛亮?( 二 )


刘禅继位的第4年 , 李严被调任为前将军 。 当时 , 诸葛亮兵出汉中北伐 , 李严按分工主管后方事务 , 同时移驻江州 , 大将陈到驻守永安 , 受李严的节制 。
对于这种安排 , 诸葛亮曾给孟达写信 , 给了李严极高的评价 , 认为他"处理公务如行云流水 , 没有滞留 , 这就是正方的品性 。 "
刘禅继位的第8年 , 李严升任骠骑将军 。 同年 , 曹真兵分三路攻打蜀汉 , 诸葛亮让李严率兵两万奔汉中拒守 。 同时上表刘禅 , 提请让李严的儿子李丰出任江州督军 , 负责主管李严的后方事物 。
另外 , 因为诸葛亮次年要出兵北伐 , 又提请让李严以中都护的身份代理丞相府的相关事宜 。
3、李严是蜀地士族的代表
刘备能够顺利入主成都 , 蜀地士族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
如何完成来自荆州的心腹人马与蜀地士族的合流 , 是刘备终生所致力解决的事情 , 这显示了他作为一个优秀政治家的基本素养 。
刘备通过大量起用蜀地士族 , 与自己的旧部共事 , 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完成一体化建设……以这种方式促进合流 , 刘备的做法是成功的 , 比如他重用董和、李严就是一步高棋 。
【历史故事】刘备临终之前,为何把兵权交给李严,而不是交给诸葛亮?
文章图片
董和在刘备没有入主成都前已深得刘璋赏识 , 先后被任命为牛鞸、江原、成都的县令 。 他洁身自好 , 全力扭转蜀地奢靡风气 , 严刑峻法 , 使各路豪强折服 , 最终被封为益州太守 。 更重要的是 , 董和有"独门秘籍"--他深得蜀地边疆少数民族的人心 。
李严与董和相比 , 更是年少成名 , 未及弱冠就被郡守相中 , 入府为吏 , 很快以富有才干著称 。 成年后被刘璋任命为成都令 , 名声大振 。 刘备入主成都时 , 李严已升为护军 。 而且 , 阴差相错的为刘备入蜀立了头功--在绵竹抗击刘备大军时 , 诠释了什么叫"识时务为俊杰" , 他第一时间率部归降了刘备 。
正是董和、李严的上述表现 , 让刘备在促进蜀地士族与旧部合流中 , 打出了以董和、李严为主的牌 , 同时把彭羕、吕乂作为中坚力量 , 全面加强蜀地士族的归属感和服从感 , 并借助他们的力量完成对蜀地少数民族的归化、治理 。
4、李严之死的"蜀地宿命"
对于蜀汉政权最终消亡的原因 , 历来都有很多解读 。 其中有一条是这样的:因为连年北伐 , 蜀汉缺乏休养生息 , 军力、财力严重损耗 , 诸葛亮健在时尚可勉强与国力强盛的曹魏掰手腕 。 诸葛亮一死 , 姜维仍不改变国策 , 自然迎来了灭亡……
换一句话说:"穷兵赎武"才是蜀汉消亡的根本原因 。
但是 , 诸葛亮明知哪怕是死路 , 这条路也是必须要走的 。 这不仅是因为当初三顾茅庐、隆中对所制定的战略 , 更是蜀汉政权得以维系和存在的唯一理由 。
【历史故事】刘备临终之前,为何把兵权交给李严,而不是交给诸葛亮?
文章图片
刘备从起兵、发家到以"鸠占鹊巢"的方式入主成都 , 所仰仗的正是"兴复汉室、北定中原"的政权属性 , 要实现这个目标或者换句话说--要让世人认可蜀汉政权的合法性 , 就必须北伐 。 除此之外 , 如果只偏居蜀地 , 刘备必然要背负骂名、嘲弄 。
因此在刘备死后 , 蜀汉政权仍把北伐当作所有军事行动的第一要务 。
那么 , 对于北伐的认知 , 李严是怎么看待的呢?或者说 , 蜀地士族是怎么看待的呢?
李严的表现就可以说明了 。
刘禅继位的第9年 , 诸葛亮兵出祁山 , 李严负责后勤 。 因为正逢雨季 , 粮草供应不上 , 已改名"李平"的李严传令撤军 。 没有粮草 , 这仗没法打 , 诸葛亮只好退兵 。 而李平假装吃惊地说:"军粮充足 , 为什么要撤军?"目的是解脱自己粮草供应不及时的责任 , 并甩锅诸葛亮 , 还上书刘禅称诸葛亮"假装撤兵 , 是要诱敌深入进行歼灭 。 "
李严显然高估了自己欺上瞒下的水平!而且以诸葛亮的智慧 , 他哪是背锅侠?
随着诸葛亮公布李平的手信 , 一切真相大白 。 李平认罪 , 诸葛亮上表弹劾 , 揭了李平的老底 , 其中的3句话非常致命:
1、李平的心思全在家庭 , 只想安身享福 , 不忧虑国家 。
2、李平性情鄙陋 , 想趁我北伐逼迫我获得私利 , 我才推荐他儿子李丰主管江州 。
3、原以为李平只是想谋点儿私利和虚名 , 现在居然拿国家大事开玩笑 , 实在是颠覆朝廷的举动 。
最终的结果是李平被贬为平民 , 流放梓潼 。 3年后诸葛亮去世 , 李平深知自己永远无法被起用 , 郁闷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