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评论:披沙沥金,终显英雄本色 拨云见日,厘清人间正道|影视庆祝建党百年| 张国焘

【观点提要】
◆历史其实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它如大江大河奔腾不息,取一瓢长江水,其中每一滴水珠都既与上游发源之水有关,又与日后入海之水有关,亦与此时此刻之水有关。因此在党史学习中,过去、现在、未来三位一体,要在光明宏大未来的指引下,立足日新月异的现在,重现苦难辉煌的过去。在这个意义上,《大浪淘沙》此种匠心安排在大历史观传递上的作用实不容小觑。
《大浪淘沙》评论:披沙沥金,终显英雄本色 拨云见日,厘清人间正道|影视庆祝建党百年| 张国焘
文章插图
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多部反映党史,或与党史关系密切的电视剧陆续亮相各大电视台,《大浪淘沙》是很有嚼头、回味悠长的一部。
该剧对观众的吸引力大致落在三个层面。
首先是该剧能利用时间体量和影视结构来贯彻、传递大历史观。《大浪淘沙》的故事以五四为起点,结束于1945年的中共七大,前后跨度长达26年,这样的时间体量在已亮相的数部党史电视剧中是比较大的。正因有如此饱满的时间体量,《大浪淘沙》才有可能更为贯彻“大历史观”。
所谓“大历史观”是指要全面地看历史、联系地看历史,最重要的是要长程地看历史。长程地看历史扎根于唯物史观的基本要义即探求历史发展规律,阐明历史发展趋势,很难想象若无足够的时间体量,如何能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过程的展示中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充分揭示清楚。
《大浪淘沙》评论:披沙沥金,终显英雄本色 拨云见日,厘清人间正道|影视庆祝建党百年| 张国焘
文章插图
编剧收束在中共七大显然也有深意存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的中国实践早在抗日根据地时期就已开始,而不是1956年才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党一致与全民一心则是在中共七大胜利召开之后,也不是从1949年才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样的历史节点自然无比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中共历史发展的丰富脉络中重要历史节点的单一化,就党的自我革命来说,中共七大亦是同样重要的历史节点。
除了用饱满的时间体量来贯彻大历史观,《大浪淘沙》还巧妙地利用影视结构来向观众传递大历史观。只要看过《大浪淘沙》,观众都会注意到这部电视剧的叙事是以双重时空的结构来推进,一为当代青年逐渐了解、不断探知党史的历程,一为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光辉历史,且二者相互勾连,互为转合。这一巧妙的结构安排在视听语言上的作用自有专家来评断分析,笔者想说的是其对大历史观传递的作用。社会大众要树立大历史观,先要让其明白历史是什么?在大众的一般认知中,历史仅是过去发生的事。这个定义大致不错,但未免简单化。
历史其实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它如大江大河奔腾不息,取一瓢长江水,其中每一滴水珠都既与上游发源之水有关,又与日后入海之水有关,亦与此时此刻之水有关。因此在党史学习中,过去、现在、未来三位一体,要在光明宏大的未来的指引下,立足日新月异的现在,重现苦难辉煌的过去。在这个意义上,《大浪淘沙》或在当下情境与过去故事间的起承转合上尚有进一步顺畅的空间,但此种匠心安排在大历史观传递上的作用实不容小觑。
第二,此剧在充分吸收学界较新成果,厘清不少史实的基础上,呈现了从建党到中共七大的那个大时代。兹举两例:一是法租界警务处的探目、捕房巡捕突然闯入会场、陈公博被问他是不是日本人、董必武看到《法租界取缔集会新章》等一组细节;二是以往反映一大的电视剧几乎都未揭示何叔衡在一大期间遭张国焘排挤,中途离去,并没有赴南湖参加后续的会议。
对于前一组细节,剧组明显地把握住了“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的兴起就是当时的世界大势”这一重要论断。根据学界研究,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所在的新老渔阳里(时称铭德里)及其周围的上海法租界西区,政治团体众多,跨国政治活动频繁。这里有苏联、共产国际人士,有日本、韩国的共产主义者,有来自欧洲的无政府主义者。像维经斯基、杨明斋来华的同行者中即有韩国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时,亦有日本人、韩国人参加。这些中外人士在上海的活动是当时世界大势和中国潮流的缩影,动摇着帝国主义国家、资产阶级财阀和北洋军阀政府罪恶秩序的梁柱,因此自然会引来北京当局、各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警察局等的关注。这些关注汇聚到法租界,症相表现则为前述的那些细节,《大浪淘沙》可谓以寥寥一叶反映了1921年上海各种主义并存的政治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