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进行曲|热点观察|红色经典音乐是怎样“红”起来的( 二 )


今天,很多地方和单位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唱红歌活动。一些年轻人可能不明白,为何要反复咏唱红歌。红歌不同于其他歌曲,其蕴含着红色基因,承载着革命精神,也许少了些个体的小悲欢,但却是对历史的大书写。唱红歌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文娱活动,而是在跟历史对话。在对历史的一次次回眸中,一些红歌渐渐深入人心,成为经典。
歌声里散发着艺术之美
长期以来,总有人对红色音乐心存误解,觉得它们的功能主要是宣教,在艺术上缺乏特色。其实不然。红色音乐中既有号子、田歌、小调、多声部民歌,也有儿歌、风俗歌、灯调、牧歌、船歌、渔歌、叫卖歌,并受到不同地域风俗、语言的影响,所以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征。一些红色音乐作品,囿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在艺术上可能稍显粗糙,但能流传至今的作品,每一首都经过千万人传唱,经受住了时间的淘洗,有的还经过艺术家不断改造,取得了不小的艺术成就,因此才成为经典。
20世纪40年代,王大化等人创作的《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秧歌剧,一经演出就受到陕甘宁边区军民的热烈欢迎。《兄妹开荒》的音乐以陕北民间音乐为基础,并在演唱形式上进行创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深受群众喜爱,引领了陕甘宁边区的艺术潮流。据史料记载:当时延安的老百姓,经常一面跟着秧歌队跑,一面高声邀约:“去看王大化!”他们看了一场又一场,王大化成了延安老百姓心中的明星。
还有一些红色经典音乐作品,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突破性的,成为民族艺术长廊里永恒的丰碑。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背景,用高超的创作技法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语言,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国发出民族解放的战斗号角。这部作品共有八个乐章,采用了七种不同的演唱形式,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懂,创作手法多样新颖,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时至今日,它仍然被广泛传唱,闪耀着灿烂的艺术光辉。此外,被誉为民族歌剧里程碑式作品的《白毛女》,在音乐上创造性地将西方歌剧的歌唱形式与我国传统戏曲中的板腔体相结合,并吸收利用了大量民歌元素,为中国民族歌剧开辟出新的道路。
改革开放后,一些声乐作品,如《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春天的故事》,甫一面世迅速传遍全国,成为演出舞台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演唱的歌曲。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创作手法、演唱方法等方面均大胆创新,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
与催生大量红色经典音乐作品的革命战争年代相比,当今世界虽没有硝烟弥漫,却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们思想观念的震荡丝毫不亚于革命战争年代。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需要更多贴合时代的红色经典音乐来鼓舞民众斗志、振奋民族精神,同时带给人美的感染力。
文/刘辉(作者系声乐艺术家、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沈阳音乐学院前院长)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