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晏殊为什么留王安石长谈?

【爱历史】晏殊为什么留王安石长谈?
文章图片
科举是古代文人入仕的必经之路 。 尤其是宋朝之后 , 很多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重量级文臣 , 都是科举考试中的优秀者 。
当然 , 这些优秀者中也会留有一些遗憾 。 比如我们下面要讲的王安石科举 。 本来是十拿九稳的状元 , 却因为一句话不讨喜 , 被考官夺掉荣冠 。
又因为榜眼、探花都有公职 , 导致王安石连前三甲都没进 。 其实纵观决定王安石命运的这场考试 , 可能早就昭示了王安石后来的结局 。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被夺掉的状元荣冠
以王安石的文才 , 拿个科举状元那是轻轻松松 。 事实也是如此 , 考官通过阅卷后 , 认为王安石的卷子当点为第一 , 王安石应为新科状元 。
偏偏宋仁宗却不是很满意 , 只因为试卷中出现了四个字——孺子其朋 。
【爱历史】晏殊为什么留王安石长谈?
文章图片
王安石的本意是希望皇帝能够与群臣加深合作 , 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 。 但这句话最早是周公辅佐自己的侄子周成王时说的 。 意思是:孩子啊 , 你与大臣们的关系一定要融洽 。
宋仁宗可不是小孩子 , 已经是一位30多岁的成熟大叔了 。 一个应届考生面对皇帝如此说话 , 是不是有些冒犯了?就好比家里的小孩盛气凌人地教训老人一样 , 虽然不犯法 , 但情理上就是夹杂着一些不合适 。
这四个字断送了王安石的“状元” 。 按照惯例 , 王安石只能降低一名 , 与第二名进行调换 。 可第二名和第三名都有公职在身 , 后两位考试相当于公务员遴选 。
按照当时的规定 , 有公职的参加考试无论多优秀都不能点为状元 。 于是乎 , 王安石只好被与第四名调换 。 那位名叫杨寘的第四名 , 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了状元 。
史料上记载 , 宋仁宗看到状元的名字叫“杨寘”时非常高兴 , 可见皇帝对于王安石的试卷有多大的意见 。
【爱历史】晏殊为什么留王安石长谈?
文章图片
二、昭示了后来的命运
前文说过 , 这次科举考试昭示了王安石后来的命运 , 这还要从一件小事说起 。
名次公布后 , 皇帝命令前十名的进士一起到晏殊的家中去拜谢 。 对于晏殊 , 能够让我们熟悉的只有那句“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 。
其实晏殊的职业成就是很高的 , 做过宰相 , 还被封为临淄公 。 要知道 , 这位大哥14岁便参加科举了 , 那是妥妥的神童 。
众人拜谢后 , 晏殊独独留下了王安石 , 进行了一番长谈 。 可能是晏殊作为考官见识到了王安石的实力 , 他从那时起就认为王安石是未来的国家栋梁 。
有人说 , 晏殊之所以留王安石长谈 , 那是因为两人是老乡(都是江西抚州人) 。 其实这种说法大可不必 , 如果硬说亲疏 , 状元杨寘的大哥还是晏殊的女婿呢 , 晏殊为啥不留杨寘 。
【爱历史】晏殊为什么留王安石长谈?
文章图片
两人畅谈了一天 , 直到吃过晚饭才放王安石走 。 这一下可不得了 , 谁见了王安石都是毕恭毕敬 。 那些府、州的长官说:“晏老(晏殊时任同平章事兼枢密使 , 相当于宰相)如此繁忙 , 竟然还能与王安石聊了一天 , 王安石这孩子不简单啊 。 ”
本该感到飘飘然的王安石却忿忿不平 , 他回到旅店对自己的弟弟王安礼说:“晏殊这样身份的人 , 与我交谈中不厌其烦、谆谆教导 , 实在是太卑微了 , 他不应该这样!”
若干年后 , 王安石被罢相 。 王安礼重提当年晏殊礼待王安石的事 。
后者沉吟了半天 , 说:“我之前认为晏老做事太过卑微 , 有辱他的身份 。 我为官几十年 , 同行之间没有朋友 , 全是敌人 。 我有难了 , 人人争相穷追猛打不给我留活路 。 我现在想想 , 发现晏老是对的 。 ”
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 , 王安石后来相对落魄的结局 , 可能从晏殊善待他时就已经种下了 。
【爱历史】晏殊为什么留王安石长谈?
文章图片
三、“水状元”
那场科举还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坎 , 那就是“水状元”杨寘 。
古代科举重要场次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 如果三场全拿第一 , 也被称为“三元及第” , 那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 明朝二百多年的时间中 , 能够做到“三元及第”的也就寥寥数人 。
而杨寘就是宋代“三元及第”之一 , 他的家风极好 , 虽早年丧父 , 但母亲非常重视他们哥俩的学习 。 他的哥哥杨察就是在科举中高中 , 否则也做不了晏殊的女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