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二 )


在甲骨文中 , “昔”的上半部分是水 , 下半部分则是“日” 。 唐诺说:“漫天盖地的水淹过日头的心版魔幻意象 , 如同小说家马尔克斯笔下的画面 。 商代人以此来表达他们对远古的记忆存留 , 充满美感 , 充满哲学况味 , 也充满启示力和想象力 。 ”在这个表示过往和逝去的字里 , 人们不难想到商人为躲避水难而历次迁都的磨难 。
【历史故事】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文章图片
在甲骨文中 , “昔”的上半部分是水 , 下半部分则是“日” 。 /图源网络
从这个维度看 , 比起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中的那些陶器的记号 , 甲骨文显然是更为成熟的文字——这种成熟既体现在造型上 , 也表现在记叙结构上 。 这一阶段的文字制造方式 , 也从最原始的直接摹写天地山川、鸟兽虫鱼等自然实物 , 逐渐转变成了带一些抽象概念的表述 。 这样一来 , 大量而快速地制造文字也就成为了可能 。
后来 , 人们慢慢总结 , 把造字之法归纳为六种方式 , 现在统称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 。 尤其是形声字的出现 , 某种程度上 , 这种造字方法形成了文字的生产线 。 据统计 , 甲骨文中形声字的占比为27.24% , 而发展到秦代的小篆阶段 , 形声字的占比暴增至87.39% 。
唐诺认为 , 形声字不再追求新的造型绘制 , 而把既有的字当成制作材料来堆叠 , 像玩积木一样 , 因此 , 有了形声字 , 那些一个个捶打、定制似的会意字和指事字便告一段落了 , 就像工厂生产线取代了手工业一般 。
【历史故事】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文章图片
人们慢慢总结 , 把造字之法归纳为六种方式 , 现在统称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 。 /图源网络
不过 , 还是有例外发生 。 “曌”(音zh%uE0o)就是游离在这条生产线外的文字 。 该字的字义极为明显 , 日月双双高悬在天空中 , 有着无尽的光明 。 这是武则天的愿景 , 当时她规定 , 只有自己才能使用这一文字 , 当然 , 史上有所记载的 , 也只有她用过 。
除此之外 , 武则天还曾尝试大刀阔斧地将通行的一些文字作些修改 。 譬如 , 她把“地”字改成了“山水土”相互堆叠的“埊” 。 但不遵循造字原理、不考虑文字演变的复杂过程 , 只是依循着个人意志 , 造字必然无法变成一个系统化的工程 。 “武式造字法则”最终也并未在历史中泛起任何涟漪 。
人与自然的关联 ,
都体现在文字里
在文字这个庞杂的系统里 , 会意字也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 在唐诺看来 , 甲骨文中的会意字是他个人所知人类最美丽的文字符号 , “比起古埃及尚未拼音化之前的漂亮象形字 , 还多了面对抽象性事物和概念的某种知性之美、某种富想象力的惊异” 。
爱好文学的唐诺 , 常常对作品中的时间表述很感兴趣 。 研究文字时 , 他想:“我有没有机会找出甲骨文中丈量时间的会意字 , 最好有十二个 , 来完成一具商代的甲骨钟呢?”没过多久 , 这个他自认为疯狂的行为以失败告终 , 但是在此进程中 , 他却发现 , 那些丈量时间的文字 , 是随着人们生活的实际律动而产生的 。 而这些字 , 也体现着人和自然的关联 。
【历史故事】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文章图片
2021年1月3日 , 天津 。 观众正在参观甲骨文创意展 。 /图·IC
他以“昃”和“昏”字举例 。 他说 , 前者是太阳开始偏西 , 把人影给斜照拉长的样子;后者 , 则表示太阳降至人的脚下 。 当看到这两个字时 , 他立刻联想到了自己小学的时候背着书包 , 拖着长长的影子走回家的情形 。 通过这两个文字 , 他也是平生第一次想到 , 原来自己念了六年的小学 , 在他家偏西边的位置 。
事实上 , 对早期的人类而言 , 太阳是极为重要的 。 它代表着自然的恒定与规律 , 人们也根据它安排着作息 。 正是因为它是“率先被人们察觉、思索乃至于开始敬畏起来(是卡尔维诺还是本雅明所说的人埋在同一事物里想久了 , 总会出现神秘主义的倾向)的巨大存在” , 人们也在文字中 , 添加了许多与太阳相关的元素 。
像表示日出东方的“旦”字 , 指代日落后天色变得昏暗的“暮”字 , 都是很好的例证 。 唐诺在甲骨文里还发现 , “众”字也与太阳有关 。 它的图形是上方一个“日” , 底下有并排的三个“人” 。
【历史故事】文字的起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