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你正在使用的文字 , 或许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毛公鼎 , 西周晚期青铜器 。 毛公鼎铭文接近500字 , 是目前出土的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 。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的某天 , 金石学家王懿荣患上了疟疾 。 他拖着病体 , 到北京菜市口的“达仁堂”抓了几副中药 。 煎药之前 , 他突然发现 , 在那味叫做“龙骨”的药上 , 刻着一些近似篆文的特殊符号 。 他仔细观察了片刻 , 凭借自己过往的经验 , 他判断 , 这是尚未被人们所知晓的上古文字 。
于是 , 他再度返回“达仁堂” , 并不是去买药 , 而是去翻检余下的“龙骨” 。 很快 , 他就印证了自己的想法 。 他“细为考订 , 始知为商代卜骨 , 至其文字则却在篆籀之前” 。 一部分学者认为 , 王懿荣是名副其实的“收藏与鉴定甲骨的第一人” 。
【历史故事】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文章图片
金石学家王懿荣 。 /图源网络
但也有不少人怀疑该故事的真实性 , 他们更加愿意相信另外一个民间的说法 。 在我国的考古历史中 , 农民似乎总是充当着关键性的角色 。 与土地频繁打交道的他们 , 通常是最早发现某个历史新物证的群体 。 在这一点上 , 甲骨文也不例外 。 最早发现该文字的 , 正是农民 , 而那些甲骨出土的地方 , 是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众所周知 , 殷墟的原址位于此处 。
挖出这些龟甲和兽骨的农民 , 完全认识不到这些物件的重要性 。 他们或是随手扔掉 , 或是拿给不大的孩子当作打发时间的玩具 。 有些精明的人 , 则把它们当作药材“龙骨” , 售给中药铺 。 但由于骨上有字 , 买家将价格压得很低 。 因此 , 这种“龙骨”就流落到了鱼龙混杂的庙会之上 。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 懂一些金石之学的古董商范寿轩来此地闲逛 , 他在摊位上发现了这些带字的甲骨 。 他没有犹豫 , 将这些无人问津的骨头全部收购 。 收购后 , 他转手数次 , 甲骨又被卖到天津、北京等地 。
1903年 ,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在他收藏的5000余片甲骨中整理出了1000余片 , 拓印成《铁云藏龟》一书 。 这是甲骨文著录的滥觞 , 同时 , 此举也意味着 , 这些古拙的文字正式走向公众 。
【历史故事】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文章图片
从文字学的角度讲 ,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较为成熟的文字系统 。 /图源网络
从文字学的角度讲 ,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较为成熟的文字系统 。 事实上 , 该系统的形成与发现过程中 , 充斥着与人相关的形形色色的经历 。 而系统中的每个文字 , 若是单独拆解来看 , 其实也能够找到一些或有趣或奇诡的故事 。
2010年 , 作家唐诺在大陆出版了第一本书《文字的故事》 。 这本书是他阅读《说文解字》过后的产物 , 在书中 , 他用一种近乎漫游的方法 , 讲述着他所遴选出的那些文字的由来 , 以及背后的故事 。
在唐诺看来 , 每个文字“都有它不同的造型长相、不同的起源 , 以及最重要的 , 在长时间中的不同遭遇 。 这不可能相同的历史遭遇 , 给予了每个字不可能相同的记忆刻痕 , 不可能相同的温度、色泽和意义层次” 。
文字的制造 ,
也有生产线吗?
“文字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 或者说 , 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
在解构文字之旅的起始 , 唐诺提出了这个问题 。 拥有常识的大部分人谈及文字的发明 , 都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 。 《淮南子》如是写道:“昔者仓颉作书 , 而天雨粟 , 鬼夜哭 。 ”从这简短的描述里不难窥见 , 我们的先祖已然把文字创设的荣光全部置放到了这位黄帝时期的史官身上 。
【历史故事】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文章图片
《淮南子》写道:“昔者仓颉作书 , 而天雨粟 , 鬼夜哭 。 ”/图源网络
但在今天 , 我们更倾向于相信的是 , 文字是在长段时间中逐步演变发展而成的 。 唐诺写道:“不管它是起源于结绳或刻痕的记忆 , 还是在行之更久远的语言和图绘之间缓缓找出稳定的意义关联 , 都牵动着众多的人 , 这些人所分居的众多地点 , 以及因此不可免的诸多时间 , 绝非一时一地一人的事 。 ”
唐诺认为 , 文字的起源问题终究还得由文字自身来回答 , 也就是由我们手中所能掌握的文字或未成文字的“类文字”来想办法回溯 。 他以“昔”字为例 , 说明了甲骨文得以规模化制造的一种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