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悦读大学|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孔令让:风吹麦浪,追逐梦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 巩悦悦 王凯
在6月28日的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孔令让教授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对孔令让进行了专访。
孔令|悦读大学|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孔令让:风吹麦浪,追逐梦想
文章插图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祝贺您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您怎么看待自己得到的这份荣誉?当时您正在忙什么?
孔令让:在得知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消息之前,我和团队成员及同学们一起一直忙于小麦收获及考种工作,把收获的小麦种子收集到实验室,查看它们的外观品质、产量潜力等一系列性状,决定单株或者品系的取舍。从6月上旬开始收获小麦,期间赶上连阴天,所以今年整个收获的时间跨度更长一些。
得知当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心情特别激动!能得到这样一份荣誉,深感荣幸!也非常感谢各级组织、领导和同事们给予的信任和支持,但我觉得责任更重了!只有把工作做得更好,才能对得起党组织对我的培养,人民对我的信任,才能对得起这份荣誉。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把小麦育种看得如此重要,这和您小时候的经历有关吗?
孔令让:是的。上世纪60年代我出生于菏泽农村,小学、初中到高中阶段,学习条件、生活条件,都很艰苦。白面馒头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那时我心中就有一个朴素的梦想:让每个人都能吃饱饭,每天都能吃上白面馒头。所以,1981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就毫不犹豫地把山东农学院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梦想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后来,您又怎么和小麦结缘的呢?
孔令让:在上大学的时候,我跟着我们的作物育种课老师李晴祺教授实习,开始和小麦结缘。我大学四年的学习成绩优秀,获评山东农业大学优秀毕业生,恰好山东省给学校一个推免研究生的名额,我就有幸成为学校唯一的推荐研究生,跟随著名遗传育种学家丁巨波、尹承佾和李晴祺教授开展小麦遗传育种工作。
年少时那个“天天都能吃上白面馒头”的朴素梦想,使我对小麦遗传育种工作一直非常热爱,我只想着把它做好、做得更好,从来没想过放弃。育种工作虽然辛苦,但心里是甜的。
孔令|悦读大学|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孔令让:风吹麦浪,追逐梦想
文章插图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去年5月22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以封面文章发表了您团队的重大突破——在全球首次找到了攻克小麦赤霉病的“金钥匙”。众所周知,如何提高赤霉病抗性,一直是小麦育种的世界性难题,在国内外专家都对小麦赤霉病束手无策的时候,您是怎么找到的突破口?
孔令让:早在半个世纪之前,人们就意识到赤霉病是小麦的毁灭性病害,所以被称为小麦的“癌症”。但50年来,科学家在小麦和它的近缘植物里发现的抗赤霉病基因却很少,机缘巧合下,我们正好在小麦的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中发现了抗赤霉病基因。2000年起,我们就对这个基因展开研究,并在2015年将该基因在国际上命名为Fhb7。
从抗病基因初步定位,到精细定位、图位克隆、抗病分子机制解析,再到初步把它转移到推广小麦品种中,我们花了20年时间。这20年来,研究团队里从老教师到青年教师,再到研究生,每一个成员都兢兢业业。比如,论文第一作者王宏伟教授查出了腰椎间盘突出,但一直在夜以继日地坚持工作;团队里负责育种的李安飞教授的工作场所就在试验站,无论白天晚上还是周末节假日,全都在试验站,是非常敬业的一位老教师。
在整个攻关过程中,最难攻克的还是怎么找到基因,以及对抗病机理的解析,这就好比大海捞针,怎么样找到这个目标基因真的很难。举个例子来说,团队老师和同学们为了找到这个基因,仅2016年以来就分析了4.5万株小麦试验群体,完成了至少30万次DNA扩增,工作量非常大。
我们的成功是从一次又一次失败当中走出来的。为了这个成果,我们做过的试验不计其数。我想,团队成员的科研创新精神以及锲而不舍的坚强毅力,正是最终能够攻坚克难的法宝,也是我们取得成功的一个秘诀。我经常说,是团队成就了我,所以我非常感谢他们。
把抗病基因转移到栽培小麦品种之后,我们希望能培育出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目前,携带Fhb7基因的多个小麦新品系已经进入国家以及安徽省、山东省预备试验和区域试验,还被纳入我国小麦良种联合攻关计划,为从源头上解决小麦赤霉病问题提供优异种质。预计今年9月,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就可以通过审定,老百姓就能在自己的地里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