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为何有了这段购买蚊子船的弯路,大清海军建设才开始进入正轨

19世纪70年代 , 在屡次遭到西方列强的海上入侵后 , 痛定思痛的大清开始筹划建立一支近代海军以巩固海防 。 然而 , 在那个海军技术飞速发展、各类先进远洋战舰层出不穷的时代 , 大清海军的起步却让人大跌眼镜:在耗费了120多万两白银后 , 清政府仅得到了十几艘不能远航而只能在近海“折腾”的浅水重炮船 , 即被时人俗称为“蚊子船”的伦道尔炮艇 , 耗费民脂民膏不说 , 也让大清真正的海军建设浪费了5年的光阴 。
至于其原因 , 有人认为这是不欲让中国拥有强大海军的英国人从中作梗 , “忽悠”清朝买了这种华而不实的战船;也有人认为 , 在这笔交易中 , 作为海军筹建人的李鸿章与英商暗中勾结 , 为了吃回扣中饱私囊 , 这才选择了难堪大用的蚊子船来装备清朝海军 。
【历史故事】为何有了这段购买蚊子船的弯路,大清海军建设才开始进入正轨】那么 , 事实真是如此吗?清朝初建海军时大量购进蚊子船 , 究竟是中了英国人的“忽悠” , 还是李鸿章为了吃回扣所致?
【历史故事】为何有了这段购买蚊子船的弯路,大清海军建设才开始进入正轨
文章图片
上图_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何为“蚊子船”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 我们必须首先明白什么是“蚊子船” 。 所谓“蚊子船” , 即浅水重炮船在当时的俗称 , 且特指由英国人乔治·威廉·伦道尔所设计的浅水重炮船 , 也就是“伦道尔炮艇” 。 这种炮艇 , 因为排水量和体积非常小 , 却装载一门口径极大、威力超强的重型火炮 , 宛如小小的蚊子有着一根像刀一样锐利的吸血“针管” , 所以被时人形象地称为“蚊子船” 。
这种船虽然火力不俗 , 但由于船小炮大 , 重心极其不稳 , 适航性差 , 根本无法出海作战 。 更要命的是 , 它的火炮是固定在船身上的 , 不能转动 , 射击时需要通过调整船身来瞄准 , 很难快速、准确地捕捉目标 , 确实是一种难堪大用的军用舰艇 。
【历史故事】为何有了这段购买蚊子船的弯路,大清海军建设才开始进入正轨
文章图片
上图_蚊子船
既然如此 , 伦道尔为何要设计这样一种“鸡肋”战船?
19世纪后半叶 , 世界海军造舰竞赛逐渐进入了一种死循环:各国都在想方设法为自己海军的战舰设置足够多的火炮、安装足够结实的装甲 , 但怎样在有限的舰身上达到火力与防护的均衡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而且 , 火炮多、装甲厚 , 反过来必须要求战舰的体积和排水量也要跟着水涨船高 , 而这样越来越大型化的战舰势必成本高、制造难度大 , 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大量装备 。
有鉴于此 , 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厂著名设计师伦道尔反其道而行之 , 他设想在舰艇上只安装一门足以击穿任何战舰装甲的大威力火炮就可以了 , 这样子军舰就不用造得那么大、那么费钱 , 而且在短时间内可以大量建造这种小型战船来扩充自己的海军力量 , 对假想敌形成威慑 。
【历史故事】为何有了这段购买蚊子船的弯路,大清海军建设才开始进入正轨
文章图片
上图_蚊子船结构图
“蚊子船”是不是难堪大用
通过伦道尔炮艇的设计思路 , 我们不难看出 , 这是一种典型的“以小博大”思想下的产物 。 伦道尔自己设计并主持建造的第一艘“蚊子船”师丹号 , 排水量只有200吨 , 长度仅22米 , 却装备了一门228毫米重炮 , 在500码(约457米)距离上可击穿20英寸(约508毫米)的铁甲——这在当时绝对是足以让任何大型战舰“一发入魂”的超强火力 。
其实 , 人类历史上 , 类似这样的武器装备并不少见 。 第三次中东战争中 , 埃及用以击沉以色列驱逐舰埃拉特号(排水量1700吨)的导弹艇(排水量仅70吨) , 便和伦道尔炮艇的研发思路如出一辙 , 那就是利用超强的火力输出弥补自身体量上的弱势 。 正因如此 , 伦道尔炮艇问世之后 , 一下子在西方各海军强国中倍受青睐 , 它们纷纷将之视为克制假想敌国海军大型主力舰的独门大杀器 , 购买者纷至沓来 , 连世界第一强的英国皇家海军 , 一次下单就购买了12艘 。
【历史故事】为何有了这段购买蚊子船的弯路,大清海军建设才开始进入正轨
文章图片
上图_停泊在马尾的“建胜”号蚊子船
可以说 , 作为一种新型舰艇 , 伦道尔炮艇的出现自有其必然性与现实意义 。 它的种种弊病与缺陷 , 也是在大量装备后的实际使用中渐渐被人们发现的 。 在摸清了此类战船的优缺点后 , 很多装备了伦道尔炮艇的海军 , 便不指望这种小船去和敌军主力舰队在大洋上决胜负 , 而是将其作为“守土利器” , 与岸防炮台相配合 , 以击退敌国海军舰队的进犯 。 这对于拥有广阔海岸线和众多港口的国家来说 , 确实是一种效费比不错的防御型战船 。 在当时 , 对这种小船情有独钟的不仅仅是大清一家 , 除去英国(装备26艘)外 , 荷兰(30艘)、瑞典(10艘)、沙俄(13艘)等海军强国都是这种船的拥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