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山东政法学院警官学院“三下乡”

本文转自:中国共青团杂志
悠悠万家村 , 绵绵家风情
传承好家风~
百年悠悠多少事 , 家风赓永续 。
勤俭又耕读 , 修身家齐 , 国治天下平 。
功名旗杆升百斗 , 日投黑黄豆 。
莫道不慎忤 , 治家之严 , 家和乡睦 。
【历史故事】山东政法学院警官学院“三下乡”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山东政法学院警官学院“三下乡”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山东政法学院警官学院“三下乡”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山东政法学院警官学院“三下乡”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山东政法学院警官学院“三下乡”
文章图片
在王村镇 , 有一个传统村落 , 这里是明清官宦世家 , 淄西毕氏家族的发祥地 , 历经600余年的沧桑变迁 , 这就是万家村 。 6月27日下午 , 天气微阴 , 警院之鹰实践服务队来到王村镇万家村 , 参观了万家村乡村记忆博物馆 , 走进古村落 , 沉默的古墙 , 幽静的古巷 , 无不诉说着当年毕家人的荣耀 , 我们在这片古色古香的古韵中一睹毕家人百年家风传承 , 感受万家村世世代代承袭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礼仪 。
“清清白白勤笃且孝有传家 , 堂堂正正忠厚并诗礼继世 。 ”这是毕氏祖先对后世的告诫 , 也是毕氏子孙铭记于心的做人准则 , 毕氏家族的优良家风 , 伴随着世代的变迁影响着祖祖辈辈的后人 。 三不三学 , 立德树人
走进万家村乡村记忆博物馆内设的白业堂 , “承前谟 , 不居间 , 不放债 , 不攻煤井;愿后世 , 学吃亏 , 学认错 , 学好读书” 。 这句家训赫然刻印在堂内 , 26字家训表达出了“立德树人”的家风和将德行传递后世的深刻内涵 , 蕴含着万家村毕氏家族家训传达的深意 , 同样也展现出万家村村民善良朴实情感 , 以及万家村毕氏家族以德为先、立德树人的优秀传统 。
二、读书养道 , 重学守业
【历史故事】山东政法学院警官学院“三下乡”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山东政法学院警官学院“三下乡”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山东政法学院警官学院“三下乡”
文章图片
在调研过程中 , 我们了解到万家村世代重视读书 , 博物馆门口立着的十个数十米的旗杆 , 正是对万家村世代重学守业的见证 。 旗杆在明清时期是读书人重要的“学历证书” , 旗杆上挂的斗越多 , 证明学历越高 , 古人好在宗祠前竖立旗杆 , 光宗耀祖 , 后昭示人积极进取 。 一个个功名旗杆 , 就是一个家族文风鼎盛的象征 , 就是万家村辉煌的标记 。 功名旗杆现在依然屹立在万家村博物馆的门前 , 旗杆上悬挂的红斗 , 照耀文脉代代传承、绵延不熄 。
三、黄豆黑豆 , 摒恶扬善
【历史故事】山东政法学院警官学院“三下乡”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山东政法学院警官学院“三下乡”
文章图片
毕木把品德教育放在第一位 , 在家中建起一座“投豆亭” , 并撰楹联:“检点身心投豆亭中无黑子 , 怡愉情性护花篱畔赏黄英 。 ”即让自己的孩子们每做一件善事 , 则投一颗黄豆 , 每有恶念 , 就投一颗黑豆 。 用投豆的方式 , 引导孩子一心向善 , 培养高尚品格 。 这种独特的方式为毕氏家族时刻警醒、以德为本树立了典范 。 虽然社会变革 , 时代变迁 , 投豆自省的方式却依然在无形中影响着后世 , 被以毕令德为代表的毕氏后人很好地传承了下来 。
四、家礼家规 , 乡风蔚然
家规祖训的传承需要一定的仪式和规矩来实现 , 毕氏家族通过制衣礼、老人吃饭用大碗来进行德行的传递 。 子辈需要用自己赚得的第一桶金 , 来为父母亲制作一套衣服 。 老人孩子一起吃饭 , 老人要用大碗 , 通过传承制衣礼、老人吃饭大碗的规矩 , 毕氏家族先辈的高洁德行得以有效传承 。 衣钵传递虽是一种形式 , 却很好地将毕氏家族立德树人的祖训传承下来 。
此次文化调研实践活动 , 警院之鹰实践服务队以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 , 实地走访 , 真实记录 , 将积善成德、立德树人优秀传统的继续延续和发扬 。 正因为有毕氏家族的存在 , 优秀家风蔚然成乡风 , 这一缕乡风推动万家村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乘风破浪、昂首阔步向前走!
【历史故事】山东政法学院警官学院“三下乡”】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 , 是奋力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关键之年 。 因此我们要以昂扬的姿态 , 赓续好家风 , 重视家风传承 , 清白做人 , 德行立身 , 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