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后梁后晋时期,中书舍人的宿直制度,相对唐代而言有何变化?

五代十国中书舍人的宿直和管理 , 中书舍人的宿直制度 。 宿直是指官员在规定的机构值班 , 以备皇帝临时诏对、处理事务的一种制度 。 由于不同官员的具体职责与执掌不同 , 因此 , 对于大多数官员而言 , 宿直制度具有临时性和不确定性 , 皇帝在需要之时随时召其入宫宿直 。
【历史故事】后梁后晋时期,中书舍人的宿直制度,相对唐代而言有何变化?
文章图片
而对于中书舍人而言 , 皇帝阅览奏章时 , 可能会随时需要中书舍人备问诏对或者草拟制敕 。 因此 , 相对于其他官员 , 中书舍人的宿直是由于其工作性质而产生的制度化的一种工作制度 。
中书舍人的宿直制度自唐以来即有 , 唐代中书舍人的宿直地点是中书省 , 至五代十国时期 , 其宿直地点发生了变化 。 就五代而言 , 后梁因循唐制 , 中书舍人的宿直地点为中书省 , 后晋时期 , 晋高祖天福五年(940年)废除翰林学士之后 , 中书舍人的宿直地点一分为二 , 白昼宿直于中书省 , 夜晚宿直于学士院 。
而十国又与唐五代不同 , 十国时期(仅以南唐为例)中书舍人的宿直地点是光政殿 。 其次 , 五代十国时期中书舍人在宿直时并不是总是忙于公务 , 也有闲暇的时候 , 闲暇之时甚至可以喝酒、作诗 。
此外 , 中书舍人在宿直时可以与其他官员互相沟通或者探讨政见 , 使政务的处理更加合理;部分中书舍人在宿直的时候可以藉机接近皇帝 , 参与当朝机要;同时皇帝也可以直接让当直的中书舍人草拟诏敕 , 避开外廷的种种意见 , 更加顺利地贯彻自己的治国理念 , 从而加强皇权 。
【历史故事】后梁后晋时期,中书舍人的宿直制度,相对唐代而言有何变化?
文章图片
一、五代中书舍人的宿直情况 。 由于五代时期中书舍人宿直制度的相关记载仅见于后梁和后晋两朝 , 且后梁后晋时期 , 中书舍人的宿直制度相对唐代而言变化较大 , 故本节只讨论后梁、后晋两朝的具体情况 。
(一)后梁 。 后梁因循唐制 , 中书舍人的宿直地点为中书省 。 后梁太祖因“公事难于稽迟” , 遂下发诏书 , 令中书舍人等官于中书省宿直 。
(二)后晋 。 后晋时期 , 晋高祖于天福五年暂时废除翰林学士 , 其翰林学士院公事 , 宜并归中书舍人 。
晋高祖在废除翰林学士之后 , 由中书舍人负责翰林学士的执掌 , 中书舍人掌内外两制 。 与此同时 , 中书舍人的宿直地点也发生了变化 。 《文献通考·职官八》学士院条载:晋天福五年 , 诏翰林学士事宜并归中书舍人 , 自是舍人昼直者当中书 , 夜直者当内制 。
【历史故事】后梁后晋时期,中书舍人的宿直制度,相对唐代而言有何变化?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后梁后晋时期,中书舍人的宿直制度,相对唐代而言有何变化?】根据杨果的相关研究 , “内制一般由宿直于学士院的各类学士起草 , ”因此 , 在翰林学士废除之后 , 中书舍人的宿直地点并非直接由中书省转向学士院 , 而是昼直地点为中书省 , 夜直地点为学士院 。
二、南唐中书舍人的宿直情况 。 十国时期中书舍人宿直情况的相关记载仅见于南唐 , 因此以南唐为例 , 试对十国时期中书舍人的宿直情况加以说明 。
南唐时期中书舍人宿直的地点为光政殿 , 《十国春秋·南唐本纪》载:乾德五年 , 春 , 命两省侍郎、谏议、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勤政殿学士更直光政殿 , 诏对咨访 , 率至夜分 。 根据该材料 , 南唐时中书舍人宿直的地点为光政殿 。 宿直的时候的任务则是“诏对咨访” 。
【历史故事】后梁后晋时期,中书舍人的宿直制度,相对唐代而言有何变化?
文章图片
《续资治通鉴长编》对此记载更加详细:唐主命两省侍郎、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勤政殿学士分夕与光政殿宿直 , 与之剧谈 , 或至夜分乃罢 。 唐主事佛甚谨 , 中书舍人张洎每见辄谈佛法 , 由是骤有宠 。 由以上两则材料可见 , 南唐时中书舍人的宿直的目的主要在于备问诏对 。 宿直地点为光政殿 。
此外 , 中书舍人宿直时并非一直需要精力高度集中、随时待诏 。 也有较为闲暇的时候 , 《全五代诗》载徐铉诗一首:省署皆归沐 , 西垣公事稀 。 咏诗前砌立 , 听漏向申归 。 远思风醒酒 , 馀寒雨湿衣 。 春光已堪探 , 芝盖共谁飞 。 根据这首诗可以知道 , 中书省休假的时候 , 公事较少 。 此时 , 宿直的舍人不用像平时一样随时待诏 , 可以稍微放松精神 , 甚至可以饮酒作诗 。
三、宿直的意义 。 首先 , 宿直为中书舍人与其他官员提供了更多沟通的机会 。 负责宿直的官员并非只有中书舍人 , 其他诸如侍郎、谏议大夫、给事中之属都有宿直的义务 , 因此 , 在宿直时 , 中书舍人可以和这些官员互相交流、探讨时政 ,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