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尔逊|翼龙-Ⅱ成中国无人机名片,航展一亮相,美媒大呼:美国没机会了


纳尔逊|翼龙-Ⅱ成中国无人机名片,航展一亮相,美媒大呼:美国没机会了
文章图片
纳尔逊|翼龙-Ⅱ成中国无人机名片,航展一亮相,美媒大呼:美国没机会了
文章图片
纳尔逊|翼龙-Ⅱ成中国无人机名片,航展一亮相,美媒大呼:美国没机会了
这一次的“7·20河南暴雨” , 又一次让人见识到了中国的硬核救援 。
7月21日晚 , 通讯中断多时的米河镇居民收到短信 , 提示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派的翼龙-2H无人机已经抵达 , 并可恢复5小时公网通信 。
【纳尔逊|翼龙-Ⅱ成中国无人机名片,航展一亮相,美媒大呼:美国没机会了】此次出征的翼龙-2H
最终 , 翼龙-2H在作业区撑了8小时8分 , 搭载的空中基站累计接通用户3572个 , 共产生流量2089.89M , 单词最大接入用户648个 。 作为首次在自然灾害中实装的军民两用无人机 , 翼龙-2H表现可圈可点 。
不过 , 真要论起性能 , 还得看翼龙-2H的两位“老大哥”——翼龙-Ⅰ和翼龙-Ⅱ 。 毫不夸张地讲 , 这两架无人机一出 , 在国际上也难逢敌手 。 而它们的总设计师 , 就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李屹东 。
什么是最牛的无人机?无人机的概念并不是近几年才提出的 。
它的出现 , 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不过那个时候 , 它的功能主要是作为靶机来训练防空炮手 。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 , 也曾研制出类似的无人机——长空一号 。 但从功能上讲 , 与其说那是“无人机” , 不如说它更像一种大型的遥控航模 , 无人机的起飞、降落 , 在空中飞行的轨迹 , 大多都需要通过地面遥控实现 。 想让它有多智能 , 很难 。
最先在无人机领域取得突破的 , 是美国 。
2000年左右 , 美国推出了“捕食者”和“全球鹰”新一代无人机 , 并且提出了一种“察打一体”的概念 。
美国“捕食者”无人机
所谓“察打一体” , 简单来说就是在侦察型无人机的基础上加装武器 , 从而使无人机在战场环境错综复杂的现代战争里 , 能持续监视、观察、判别目标 , 必要的时候 , 还能具备目标击打能力 。
这个概念一提出 , 基本就给世界无人机的发展定了调 。
一直从事飞机设计研究的李屹东当下就意识到 , 这个领域我们必须跟进 。 达不到这个标准 , 一旦在未来战场上遇到 , 就只有挨打的份儿 。
要啥没啥的三无总设计师李屹东正式担任“无人机总设计师”是在2011年 。
这个名头虽然听着威风 , 但只有李屹东知道 , 当时的自己 , 压力有多大 。
在此之前 , 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大部分科研人员都一头扎在我国四代机的研发工作 。 无人机项目启动时 , 面临的就是一个“三无”的窘境——无人、无钱、无时间 。
所以当时除了常规工作外 , 他们做的最多的就是从其他项目里“捡漏”——要物资 , 要经费 , 要人员 。 实在要不到的 , 比如无人机的刹车 , 他们就用摩托车的刹车来勉强代替 。 而就是在这种七拼八凑下 , 他们负责的第一架翼龙无人机艰难诞生了 。 尽管这架翼龙首飞成功了 , 但因为整体的研发流程并不规范 , 对翼龙随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
李屹东录制《开讲啦》
翼龙研发后不久 , 很快就获得了第一笔量身定制的订单 , 并要求他们在一年内交付第一批产品 。 可那个时候 , 我们手上 , 只有这么一架飞机 。 并且 , 这架飞机也只是作为科研样机 , 远远达不到批量生产的条件 。
此时 , 谁能挑起这个大梁 , 顺利完成订单要求?领导们想到了李屹东 。
李屹东知道 , 这是一个烫手山芋 , 一面要顶住客户的压力 , 另一面也要扛得住团队的质疑 。 怎么才能把中国无人机推上一个新高度 , 同时顺利完成订单?李屹东思考再三 , 做了一个极具挑战的决定:把一切推倒重来 。
翼龙-Ⅰ
重新绘制设计图、重新制定生产标准和生产流程……一切都是新的 , 想按时完成任务 , 太难了 。 最后实在没办法 , 李屹东硬着头皮 , 在生产流程还没有完全修正之前 , 先交付了第一批产品 。 这批产品在交付前 , 甚至没有在国内试飞过!
当然 , 李屹东做出这个决定也是基于对团队技术水平的信任 。 事实证明 , 这批飞机在用户国的试飞十分顺利 。 “翼龙”这个品牌 , 立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