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什么不重用马谡?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 , 又是蜀军的最高统帅 , 是很有识人之明的 。 诸葛亮去世的时候 , 人事安排确保了蜀汉集团相权的顺利过渡 , 三代接班人:蒋琬、费祎、姜维个个出类拔萃 , 撑起了蜀汉的一片天 , 确保了蜀汉集团的稳定和生存 。
诸葛亮既然如此地知人善任 , 为什么还错用了马谡呢?刘备临死之前 , 对他专门有过提醒 。 我们看《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如何?”孔明曰:“此人乃当世之英才 。 ”先主曰:“不然 , 朕观此人 , 言过其实 , 不可大用 。 丞相宜深察之 。 ”
这是刘备在永安托孤时对诸葛亮所说的原话 。 有一句话说得好:
“一个人对你说的话 , 你要听好 , 更要想一想 , 他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
刘备为什么要专门去提醒孔明不要重用马谡?为什么提醒孔明不要重用的是马谡而不是别人?不是吴班 , 不是马岱 , 不是王平 , 甚至不是脑后有反骨的魏延 , 而单单是马谡?刘备其实要说的是:你不要重用马谡 。 而诸葛亮理解成了:马谡不可重用 。
【爱历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什么不重用马谡?
文章图片
这不一样吗?不但不一样 , 而且区别很大 。 因为 , 这两句话的主语完全不同了 。 虽然表达的意思相近 。
不要重用马谡 , 这句话的主语是诸葛亮 。 是省略了主语 , 完整地说 , 应该说是:“丞相你不可重用马谡 。 ”我的理解就是 , 要求的是诸葛亮 , 要求诸葛亮无论如何都不可重用马谡这样的人 。 马谡言过其实也好 , 名副其实也罢 , 反正你不要重用他 。 其实 , 刘备就是想一棍子打死马谡一类的人 。 诸葛亮却不是这样理解的 , 他理解的是:刘备对马谡的评价对了 , 马谡就暂时不可重用;如果是误会 , 或者是马谡有所改进 , 还可以重用 。
而马谡不可重用 , 主语则是马谡 。 在这里 , 我的理解就和诸葛亮一致了 , 即:马谡现在或许不可重用 , 但是有所改变了就可以重用 。
其实 , 这里刘备是对诸葛亮提要求 , 要诸葛亮无论如何都不能重用马谡这一类的人才;而不是因人制宜 , 更不是因时制宜 , 根据马谡的表现来进行取舍 。
【爱历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什么不重用马谡?
文章图片
刘备没好意思直接要求诸葛亮 , 而是借助马谡来变相提出自己的要求 。 诸葛亮却理解成了对马谡提出的看法或者是要求 。
马谡算个老几 , 刘备会去关注他?
问题是 , 刘备为什么会对诸葛亮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 , 刘备一死 , 变化最大的是诸葛亮 。 诸葛亮将要由蜀汉政府的丞相 , 变为蜀汉国家的“相父”;还将要由蜀汉野战部队的军师 , 变为蜀汉举国上下、全军的统帅 。
说得通俗易懂一点就是:政治上 , 诸葛亮在政治上由一个政府首脑变成了政府首脑+事实上的国家元首了;军事上 , 由一个参谋长+后勤部部长变成了总司令+总参谋长了 。 诸葛亮成了军政两界的最高领导 , 既是行政首脑又是军队统帅 。 如果评军衔 , 毫无疑问他应该被评为“大元帅”军衔 。
诸葛亮这种角色的巨大变化 , 刘备在白帝城已经经过深思熟虑了;而且反复权衡利弊;做出这样的选择 , 可以说是刘备高屋建瓴的政治视野和宽阔宏伟的政治胸怀 , 并以“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 , 才能够做到的 。 刘备并没有一心为子子孙孙谋出路 , 而是为了伸张道义 , 打败曹魏 , 在谋长远的布局 。 只要能打败曹魏 , 不管是谁领导蜀汉 , 他都可以接受 。 因此 , 刘备对诸葛亮吐胆倾心 , 提出让诸葛亮取代刘禅同学 。 为了避免流血 , 刘备同时又给刘禅留下了人类五千年历史上一份独一无二的政治遗嘱 , 那就是:
“儿啊 , 你要做个好人!”
【爱历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什么不重用马谡?
文章图片
刘备没有提出让刘禅做个好皇帝 , 而是要他做好诸葛亮的学生和后辈 , 做个好人 。 那么刘备对诸葛亮就没有一点要求?
当然有要求 , 不过就不能要求诸葛亮也做个好人了 , 而是要求诸葛亮要调整和适应新的定位 , 努力建设好蜀汉 , 然后进行北伐 。 那么这些为什么又跟马谡联系在一起了 。 这当然又是因为诸葛亮 。 诸葛亮认为马谡是“当世之英才” , 肯定是不止一次地跟刘备提起过 。 这才引起刘备的警惕 。 刘备驻扎白帝城期间肯定也对马谡的言行道断进行了深入的考察调研 , 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