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知相惜|这句话就够了,“我都是为了你好”:破坏一段关系( 二 )


比如 , 孩子不好好做作业 , 家长就把他关在家里 , 不让他出去玩 。
可结果呢 , 这只会让孩子更加讨厌学习 , 也更抵触家长的教育 。
家长却认为这是孩子不听话了 , 于是加大惩罚力度 , 孩子更变本加厉地叛逆 , 从原本的不写作业 , 变成了放学不回家 , 亲子关系越来越糟 。
发现了吗 , 控制的结果 , 必然是反抗 。 我们越是强迫在乎的人 , 就越有可能失去他们 。
你是我的孩子 , 所以我让你好好做作业 , 你就要听话;
你是我的女朋友 , 所以我不允许你跟别的男生吃饭;
你是我的丈夫 , 所以你要把工资卡交给我 。
控制的本质 , 是因为觉得拥有对方 , 也拥有对他支配和控制的权利 。
格拉瑟认为 , 正是这种传统的外部控制心理学 , 让我们陷入不幸 。
事实上 , 我们唯一能控制的 , 只有自己 。 所以 , 他提出了“选择理论” , 简单来说 , 就是不应该让外部的人或事控制 , 而是要自己选择对待人或事的态度 。
其实 , 妈妈可以有其他选择 。
比如 , 给孩子买冰淇淋 , 让他体会一下着凉肚子疼的感受 , 学会对自己负责;
她还可以把买或不买的决定权交给孩子:“妈妈可以现在就给你买 。 但是你刚吃过饭 , 马上吃凉的对胃不好 。 所以你想现在就吃 , 还是午觉睡醒后再说?”
多半情况下 , 孩子不会再要求现在就吃冰淇淋 。
仅仅是因为妈妈、孩子的言行都是自己选择的 , 同样的情境 , 妈妈没有生气和愤怒 , 孩子也没有怨念和委屈 。
但很多时候 , 我们往往忽略了其他选项 , 直接选择了痛苦 。
“不是痛苦选择了你 , 而是你选择了痛苦 。 ”
格拉瑟认为 , 传统的外部控制心理学 , 不但破坏了原本健康的关系 , 也导致了无意义的内疚泛滥 。
就像男生对女朋友说:“你不要穿这么短的裙子” , 女朋友一旦反驳 , 男生就会说:“要不是你是我女朋友 , 我才不管你 。 ”
但这种说法其实不会让女孩觉得亲密 , 反而会觉得被控制 , 被当成所有物 。
很多争吵的根源 , 都是人们认为有责任要求别人 , 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
而一件事情是对是错 , 我们对它的态度是开心还是愤怒 , 其实都取决于我们内心的“优质世界” 。
这是格拉瑟在《选择理论》中提出的独特概念 。
我们眼中看到的大部分世界是一样的 , 但感知到的现实可能差别很大 。 比如 , 同样面对城市的车水马龙 , 你可能觉得很繁华很热闹 , 但陶渊明却可能觉得糟透了 ,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才是他的优质世界 。
而所有的争吵 , 都是从批评对方的优质世界开始的 。
就像上面提到的例子 , 女孩夏天喜欢穿短裙 , 觉得好看凉快 , 符合她优质世界里的自身形象 。 而男生不同意的原因 , 可能是因为在他的优质世界里 , 希望拥有一个衣着相对保守的女朋友 。
可因为我们习惯了外部控制 , 男孩在表达观点时就成了:“因为你是我女朋友 , 所以必须听我话 。 ”
这很难不引发矛盾 。
【相知相惜|这句话就够了,“我都是为了你好”:破坏一段关系】其实说服别人的最佳方法 , 从来不是控制 , 而是劝说对方把自己放进优质世界 。
比如“你穿这么短 , 很容易走光 , 我担心你出去被人盯着看 , 也不安全 。 要不要考虑换条长点的裙子” 。
比起控制别人 , 最终惨遭对方优质世界的除名 , 更好的做法 , 是向对方解释自己的顾虑 , 不强迫对方做决定 , 这才是获得对方信任 , 得以留在对方优质世界的关键 。
不论是威胁还是惩罚 , 我们都无法改变别人优质世界的画面 。
同样的 , 控制自己优质世界的自由 , 也是别人无法夺走的 。
获得幸福的本质 , 是掌控自己的生活 , 说白了 , 就是合理地实现自己优质世界中的画面 。
幸福和痛苦不是一种感觉 , 而是一种选择 。
举个例子 , 上个月你给公司创造了一千万业绩 , 原本满怀期待 , 可以得到一大笔分红 , 结果老板只给了很少的奖金 。 对此 , 你陷入抑郁情绪 。
尽管这个处境是老板造成的 , 但格拉瑟认为 , 你依然可以通过做出更好的选择 , 来改善自己的感受 。 比如找老板协商 , 或者换一份新工作 。
当然 , 你也可以选择接受这个事实 , 当你意识到这是你的主动行为 , 你就从被动的受害者境地里走了出来 , 感受也好多了 。
发现了吗 , 我们是可以通过控制行动和思维 , 来间接控制感受和生理表现 。
也就是说 , 感受是可以被选择的 , 而不是降临到身上的 。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痛苦无法避免 , 是因为错误看待了与他人的关系 , 把自己放在了控制或被控制者的角色 。
比如 , 电话铃响了 , 你一定要去接吗?不一定 , 那只是一个信息 , 说明有人想和这个房间的某个人取得联系 。
你可以选择去接电话 , 这不是因为你不得不接 , 而是你想去接 。 如果你不想接 , 那你就选择不接 。
真正造成痛苦的是这种情况:你明明不想接 , 却认为自己别无选择 , 不得不去接 。 电话铃明明只是信息 , 你却让它控制了你 。
再比如 , 长辈说你老大不小 , 应该结婚了 。
如果你把它看成是“催婚” , 情绪就不可避免地走向焦虑、生气 , 言语的防御性攻击性都很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