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三国志》中诸葛亮的人才观是“任人唯亲”吗?( 二 )


可惜的是 , 诸葛亮的办法并未起到根本性作用 。 不可否认的是 , 他任用了部分益州土著 , 但却依旧不得其心 。 无奈之下 , 诸葛亮执政的总体方向 , 又难免回到“任人唯亲”的尴尬境地 。 这又是为什么呢?
【历史故事】《三国志》中诸葛亮的人才观是“任人唯亲”吗?
文章图片
无法解决的根本矛盾
窃以为 , 蜀国人才之凋零 , 不在一人之得失 。 概言之 , 蜀地虽然丰盈 , 但资源实在有限 。 因而 , 外来客居势力与益州土著豪强之间 , 始终存在着难以妥善解决的利益分配问题 。 这个根本矛盾 , 早在蜀国建立之初便已存在 , 甚至可以追溯到刘焉、刘璋时期 。
汉灵帝后期 , 刘焉目睹天下大乱 , 又闻“益州有天子气” , 遂离开朝堂 , 来到益州当“土皇帝” 。 与孙策在江东“诛戮英豪”“尽诛豪右”一般 , 刘焉在入蜀的过程中 , 也对益州土著豪强采取了武力镇压 。
据《三国志·刘焉传》记载:“(刘焉)托他事杀州中豪强王咸、李权等十余人 , 以立威刑 。 犍为太守任岐及贾龙由此反攻焉 , 焉击杀岐、龙 。 ”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益州豪强盘踞地方数十年之久 , 刘焉一个外来户 , 凭什么能镇压他们?
答案是东州集团 。 刘焉入蜀时 , 本有心腹相随 , 算上后来新加入的巴蜀才俊 , 便构成了东州派的前身 。 此外 , 刘焉见“南阳、三辅人流入益州数万家” , 于是又招其为兵 , 在顺手解决了一些作乱的黄巾军余部后 , 强悍一时的“东州兵”也就此诞生了 。
从这时起 , 东州派便凌驾于益州土著之上 , 成了新兴的掌权势力 。 有人得利 , 便有人失利 , 益州土著作为地方豪强 , 自然不甘遭受打压 。 所以 , 他们要积极地寻求外援 , 意图颠覆刘氏父子的统治 。 也正因如此 , 刘璋才会先后示好曹操、刘备 , 意图通过外力 , 来慑服蠢蠢欲动的益州豪强 。
据《三国志·刘璋传》记载:“松复说璋曰:‘今州中诸将庞羲、李异等皆恃功骄豪 , 欲有外意 , 不得豫州 , 则敌攻其外 , 民攻其内 , 必败之道也 。 ’璋又从之 , 遣法正请先主 。 ”
按此 , 张松、法正二人利用了刘璋对益州豪强的忌惮 , 完成了一道“计中计” 。 他们以“刘备能震慑益州豪强”为由 , 劝说刘璋将其迎至益州;可实际上 , 这却为刘备入蜀提供了名正言顺的借口 。 由此“虎入山林” , 益州易主 。
怎奈造化弄人 , 刘备虽为一世枭雄 , 诸葛亮也才干过人 , 但他们都未能妥善解决益州土著豪强这个“心腹大患” , 最终让刘禅走了刘璋的老路 。
【历史故事】《三国志》中诸葛亮的人才观是“任人唯亲”吗?
文章图片
蜀汉的执政格局
《华阳国志》中说:“昔豫州(刘备曾为豫州牧)入蜀 , 荆楚人贵 。 ”刘备无宗族势力支持 , 故而在入蜀前 , 他只能依靠荆州人 。 待刘备入蜀之后 , 因为法正、李严等人对他的帮助 , 加之东州派原本的掌权地位 , 刘备自然要对其他东州名士(如黄权、吴壹、刘巴等)进行拉拢 。 为此 , 他还迎娶了吴氏(吴壹之妹)为妻 。
【历史故事】《三国志》中诸葛亮的人才观是“任人唯亲”吗?
文章图片
刘备(于和伟饰)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复领益州牧 , 诸葛亮为股肱 , 法正为谋主 , 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 , 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 。 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 , 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 , 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 , 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 , 皆处之显任 , 尽其器能 。 ”
从刘备的这份“人事安排”中 , 就能看出 , 蜀国的掌权势力 , 主要还是外来的荆州派与东州派 。 而且 , 为了自身利益考虑 , 双方还会一起打压益州土著 。 这不仅加剧了日后益州土著与蜀国执政势力的矛盾 , 也为其后期人才的凋零 , 埋下了不可逆转的隐患 。
在此过程中 , 刘备与诸葛亮的法治路线 , 要承担不小的责任 。
比如《蜀科》 , 是专门治理蜀地的法典 。 但编纂它的五个人: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 , 竟然没一个是益州土著 。 蜀国对蜀地的禁锢 , 可见一斑 。 诸葛亮执政期间 , 亦“刑法峻急 , 刻剥百姓” , 以至于益州土著“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 , 不愿与之合作 。
上文提到 , 诸葛亮为消弭蜀国战败与刘备去世带来的负面影响 , 只好向益州土著释放“善意” , 希望他们能出面从中斡旋 。 只是 , 哪有这么好的事?对于诸葛亮极有“目的性”的邀请 , 杜微并未予以理会 , 而是“常称聋 , 闭门不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