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三国志》中诸葛亮的人才观是“任人唯亲”吗?( 三 )


这难免让人疑惑:诸葛亮为何要这么做呢?
见《三国志·刘璋传》注引《英雄记》:“璋性宽柔 , 无威略 , 东州人侵暴旧民 , 璋不能禁 , 政令多阙 , 益州颇怨 。 ”在刘备、诸葛亮看来 , 刘璋之所以未能管理好益州 , 主要就怪他过于宽厚 , 无法服人 , 非但让东州派骄傲放纵 , 也让益州土著生出了不臣之心 。
碍于“前车之鉴” , 诸葛亮才会“依法从严” 。 不过 , 从法正都劝说他“缓刑弛禁 , 以慰其望”来看 , 诸葛亮当时推行的法治路线 , 确实是有些过火了 。 可惜诸葛亮并未“悔改” , 后来又有人说他“不惜赦者”时 , 诸葛亮干脆直接搬出了刘备为自己“背书” 。
据《三国志·后主传》注引《华阳国志》记载:“丞相亮时 , 有言公惜赦者 , 亮答曰:‘治世以大德 , 不以小惠 , 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 。 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 , 每见启告 , 治乱之道悉矣 , 曾不语赦也 。 若刘景升父子岁岁赦宥 , 何益于治!’”
可见 , 正是诸葛亮执政过于严苛 , 才加剧了蜀国执政势力与他们之间的矛盾 。 虽说诸葛亮也曾努力缓和 , 提拔了不少益州土著 , 但荆州派与东州派占据主导地位的垄断局面 , 是未曾被打破的 。
【历史故事】《三国志》中诸葛亮的人才观是“任人唯亲”吗?
文章图片
诸葛亮画像
相较于蜀国 , 孙权执政前期还是比较出色的 。 他后来积极与江东士族展开合作与联姻 , 又重用张昭、诸葛瑾等流寓士族 , 这才逐渐消弭了孙氏与江东豪族之间的“剑拔弩张” , 从而顺利完成了东吴建国道路中的“江东化” 。
东吴可以“江东化” , 是因为孙权可以“分蛋糕”给江东豪族;然而 , 对诸葛亮来说 , 他虽然是荆州派的话事人 , 却无法替东州派做出决定;荆州人与东州人尚且有不少摩擦 , 他也总不能为了蜀国的“益州化” , 而选择与东州派交恶 。
【历史故事】《三国志》中诸葛亮的人才观是“任人唯亲”吗?
文章图片
蜀国人才匮乏的真相
言至于此 , 蜀国最重要的矛盾之一 , 便出现了:那就是人才的补给问题 。
须知 , 蜀承汉制 , 其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 , 也是察举制与征辟制 。 而这种方式的前提 , 是以乡党势力为基础、从同乡中选拔后继人才 。 可糟糕的是 , 无论是荆州派 , 还是东州派 , 他们的老家皆不在蜀国境内 。
东州派的故地 , 多在南阳、三辅一带 , 此为曹魏辖内;而且 , 因为他们来蜀的时间太久 , 基本与故乡断了联系 , 这也是他们同意与荆州派合作的原因之一 。
至于荆州派 , 更为倒霉 。 就在刘备称汉中王后不久 , 荆州便被东吴抢了去 , 后来刘备亲征东吴 , 打着“为关羽复仇”的旗号做幌子 , 也是想重回“隆中对”战略 , 将荆州给夺回来 。 是以 , 以诸葛亮为首的荆人 , 大多对此战保持沉默 。 结果没想到 , 荆州没抢回来 , 蜀国还为此损失了大批荆州子弟 。
没了故地 , 蜀国的执政势力 , 又如何能保证后续才子源源不断地入仕?
或许有人会问:诸葛亮为何不仿效曹操实行“唯才是举”呢?
且不说诸葛亮能不能做到 , 就算可以 , 他也不能冒险得罪蜀国的执政势力 。 因为新的群体入仕 , 势必会挤压原本执政势力的利益空间;倘若如此 , 那诸葛亮还不如选择益州土著豪强 。
综合来看 , 蜀国后期面临人才匮乏的尴尬境地 , 其实早在刘备入蜀时便已经注定了 。 当然 , 如果他们能向益州土著提前示好 , 双方未必没有转圜的余地 。 但这样一来 , 长期打压益州土著的东州派 , 又将置于何处呢?
【历史故事】《三国志》中诸葛亮的人才观是“任人唯亲”吗?
文章图片
益州土著与蜀国速亡
蜀国执政势力的打压态度 , 让大多数益州土著彻底绝了在蜀国出仕的念头 。 他们不好受 , 自然也不能让蜀国的执政势力好过 。 于是 , 蜀国中后期以来 , 时常能见到很多益州土著以谶纬之语 , 鼓吹“天命在曹”的言论 。
据《三国志·周群传》记载:“时人有问:‘春秋谶曰代汉者当涂高 , 此何谓也?’(周)舒曰:‘当涂高者 , 魏也 。 ’”又据《三国志·杜琼传》记载:“古者名官职不言曹;始自汉已来 , 名官尽言曹 , 使言属曹 , 卒言侍曹 , 此殆天意也 。 ”
当时 , 曹魏已经推行了九品中正制度 , 不少大族子弟得以入仕 , 这让不少益州土著看到了“蜀人治蜀”的希望 。
值得注意的是 , 虽说这种“投降言论”不绝于耳 , 但当时执政的费祎、董允乃至后来的诸葛瞻、董阙等人 , 皆保持沉默 , 并未对益州土著过多敲打 。 这种妥协态度 , 恰恰印证了:因为蜀国(执政势力)人才的后继无力 , 益州土著慢慢有了“抬头”机会 。 怎奈龃龉已生 , 想要益州土著回心转意 , 为时已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