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地名何以成为“话题王”

【语言论坛】
继央视“中国地名大会”把地名带火后 , 今年4月30日民政部又发布了“我所知道的地名故事”征集活动启事 。 紧接着 , 今年全国新高考II卷作文题 ,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 。 请以‘带你走进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 , 使题目完整) , 写一篇主持词” , 让地名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 地名何以成为“话题王”?我们来说说古今地名那些事 。
地名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
原始人类在从事采集和狩猎等社会生产劳动时 , 必须了解周围的自然环境 , 知晓什么地方可以采到野果、哪个山坳有野兽出没、何处可以取到生活用水等等 。 在外出采集时 , 则必须区别地理方位、辨认方向 , 以确保能够返回驻地 。 正是出于生产与生活之需要 , 地名产生了 。
地名创制之初 , 相关联想和相似联想是人们常用的两种思维方式 。 这两种思维方式 , 在认知语言学中被称之为“转喻”和“隐喻” 。
转喻以相关性为想象依据 , 借用具有特征性的部分来对地理实体进行指称 。 以“商丘”为例 , “商丘”这个地理区域内不止有“丘” , 必然还存在其他地理形态 , 但要在名称中一一言说太过繁冗 。 鉴于“丘”在当地民众的认识视野中最为凸显 , 命名者据此以“丘”为通名来指称“商丘”所在的整个地理区域 。 在汉语地名中 , 以转喻创制的地名有很多 , 如灵芝市、茅台镇、王家庄、韶山冲等 。
隐喻以相似性为想象基础 , 用与地理实体相类似的事物来实现对地理实体的形象化指称 。 如地名“汕头” , “汕”在潮汕话中是沙堤的意思 , 其开端处则叫“汕头” 。 在汉语地名中 , 因隐喻而产生的地名也非常多 , 如黑龙江、鸡公山、马颈坳等 。
如同一切语言符号 , 地名具有能指和所指 。 它的所指为它所代表的地理实体 , 能指则是构成地名的语言形式 。 它是人们根据地理实体所处的位置、范围及形态特征等 , 以转喻和隐喻两种认知机制为心理基础 , 用对应的语言符号指称而成 。 地名一经产生便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词汇之一 。 普天之下 , 莫不有名;率土之滨 , 莫不用名 , 这是地名成为“话题王”的第一原因 。
地名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汉语地名的结构成分包括通名和专名 , 在构成上大部分是“专名+通名”的形式 。 通名是指普遍存在的有明显共性的地理实体、人文景观、行政区划等 , 如“市、县、山、河、沟、庄、庙、铺、台”等 。 专名是构成地名的修饰限定部分 , 是区别共性地理实体的特定名称 , 如“西安市、双峰县、泰山、伊水、老山界”中的“西安、双峰、泰、伊、老山”等 。 在汉语地名中 , 通名起着定类的作用 , 标注地名词组所指称区域的地理类型;专名则是对该名所指代区域地理历史特点的简要记录、说明、描写 。
地名作为一种专有名词 , 它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具有内在理据 。 正如语言学者李军所言:“地名产生于语言之后 , 来源于一种发育良好的语言系统……地名是由语言中的基本词汇经过修辞手段构成 , 它主要表达的是一种社会意义而非语言意义 。 ”
地名 , 特别是其专名 , 因具有对指称区域的地形地貌、方位距离、居民物产、历史源流等进行概述、描写的功能 , 而承载了社会意义 , 具有了别样的文化内涵 。 具体而言 , 如“盐城、蚌埠、铜陵、锡矿山”等地名勾勒了一幅中华物产分布图;“涿鹿、炎陵、昆仑山、祝融峰”等地名记载着中华的始祖传说;“安阳、咸阳、洛阳、南阳”等地名承载着一部中原文化发展史;“安化、怀化、新化、新宁、绥宁”等地名书写了一部南方民族融合史;“仁寿、平乐、吉安、泰顺、阜新”等地名寄寓了广大民众的美好生活意愿;“九龙湾、回龙庄、金凤岭、金鸡塝、黄鹤楼”等地名中蕴含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灵物崇拜情结 。
在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 , 地名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指称符号 , 它是历史的见证 , 是文化的记忆 , 其中蕴含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 寄托中华儿女的情与梦 , 这是地名成为“话题王”的另一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