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富不过三代”的真实原因( 三 )


【爱历史】“富不过三代”的真实原因
文章图片
林则徐书法
再看与林公同一个时候发大财的人 , 我可以举几个例子:就是广东的伍氏及潘氏、孔氏 , 都是鸦片场里发大财至数百千万银两的 。 书画家大都知道 , 凡是海内有名的古字画碑帖 , 多数都盖有伍氏、潘氏、孔氏的图章 , 也就是表明了此物曾经在这三家收藏过 , 可见得他们的豪富 。 但是几十年后 , 这些珍贵的物品 , 又已经流落到别家了 。 他们的楠木房屋 , 早已被拆了 , 到别家作妆饰、木器了 。 他们的后人 , 一个闻达的也没有 。 这三家的主人 , 总算是精明能干 , 才会发这样的大财 。 当时的林文忠公 , 有财却不肯发 , 反而弄到自己被革职办罪 , 总算太笨了吧!然而至数十年以后 , 看看他们的子孙 , 就知道林文忠公是世间最有智慧的人 , 伍氏、潘氏、孔氏 , 却是最愚笨的人了 。
【爱历史】“富不过三代”的真实原因
文章图片
广州十三行总办伍秉鉴
04
上海的大阔老很多 , 我所认识的 , 也可以举几个例子:
一个是江西的周翁 , 五十年前 , 我在扬州鄙岳萧家 , 就认识这位大富翁 。 有一天 , 周翁到萧家 , 怒气冲冲的 , 原来是因为接到湘潭分号经理的来信 , 说是湖南发生了灾荒 , 官府向他们劝募捐款 , 他就代老板周翁认捐了银子五百两 , 而周翁嫌他擅做主张 , 捐得太多 , 所以才发怒 。 那时他已有数百万银两的财富 , 出个五百两救济 , 还不舍得 。 后来住在上海 , 有一天 , 谭祖安先生与他同席 , 问他 , 如何发到如此的大富?他说 , 没有别的法子 , 只是积而不用 。 他活到八十多岁才死 , 遗产有三千万元 , 子孙十房分了家 , 不过十几年 , 就已经空了 。 其中有一房子孙 , 略能做些好事 , 这一房就比较好 , 但也是遭遇种种的意外衰耗 , 所余的钱也不多了 。 若是以常理来说 , 无论如何 , 每房子孙都有三百万 , 不会一齐败得如此之快;然而 , 事实上却是如此衰败 。 若是问他如何败法?
读者可尝试着闭目想一想 , 上海阔少爷用钱的道路便能够明白 , 不用多说了 。 这位老翁 , 也是正当营业 , 并未取非分之财;不过心里悭贪吝啬 , 眼见饥荒 , 而不肯出钱救济 , 以为积钱不用是聪明 。 却不知道此种心念完全与仁慈平等的善法相违背 , 我若是存了一家独富之心 , 而不顾及他家的死活 , 就是不仁慈、不平等到了极处 。 除了本人自己受到业报外 , 还要受到余报的支配 , 也就是《易经》所谓的余庆、余殃的支配 , 使独富的家败得格外的快 , 使大众亲眼见到果报的昭彰 , 能够醒悟 。
再说一家 , 是上海十几年前的地皮大王陈某 , 家中的财产有四千万银元 , 兄弟两房 , 各分两千万 。 一九二五年 , 我到他家吃过一次饭 , 他住的房屋十分的华贵 , 门前有一对石狮子 , 是上海所少见的 。 他的客房 , 四面的墙壁全部都装了玻璃架 , 所陈列的铜鼎 , 都是三千年的古董文物 。 有一位客人 , 指着这些古董告诉我说:“这一间房子里的铜器 , 要值银元一百五十万 , 中国的有名古铜器 , 有一半在此 。 ”这几句话 , 正是主人最高兴听的 。 原来 , 一般富人的心理 , 就是要夸耀我有的东西都胜过其他所有的人 。 而道德、名誉、学问是钱办不到的 , 这些富人无可奈何 , 只好在衣服、珍宝、房屋、器具上争豪斗胜 , 博得那些希望得到好处的客人来恭维奉承 。 在我见了他之后 , 不过才七年的时间 , 上海地价忽然惨跌 , 加以投机的损失 , 以致于破产 。 陈家的古铜珍宝、房屋地产 , 一切的一切 , 都被银行没收变卖 , 主人也搬到内地家乡去了 。
【爱历史】“富不过三代”的真实原因
文章图片
哈同花园
再说一个实例 , 就是上海哈同花园的主人 , 近日报纸上常有讥讽的评论 , 说他们生平对于慈善事业不肯多多帮助 , 并说他有遗产八万万银元 。
试设想一下 , 财产八万万的收入 , 就照二厘的利息来计算 , 每年也应该有一千六百万 , 如果他们肯将这尾数的六百万元 , 用作救济贫民之用 , 那么全上海的难民 , 就可以得救了 。
在三年前 , 上海的难民所中 , 有十万人 , 每人的粮食 , 以每个月两元计算 , 全年不过才两百余万元 。 到去年米贵的时候 , 难民所中的难民才不过一万几千人 , 每人的月花费三十元 , 一年共五六百万元 , 也还不过是他们收入年息的三分之一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