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隋炀帝与王薄的故事

隋炀帝杨广在位15年间(604-618年)好大喜功 , 凭借着其父隋文帝留下的庞大“家底” , 不仅大事营建东都洛阳并迁都于此 , 还修筑长城、大运河等工程 , 为此不惜疲极民力 , 令天下苦不堪言 。 与此同时 , 隋炀帝还频频出巡边塞、游幸江南 , 在劳师动众的同时 , 也让各地不胜其扰 。 当然 , 与这些作为相比 , 隋炀帝最为后世所诟病的举措 , 莫过于三征高句丽战役 。
【历史故事】隋炀帝与王薄的故事
文章图片
隋朝与高句丽战争形势图
从612-614年间 , 隋炀帝倾天下之力三征高句丽 , 在付出数十万将士阵亡、数百万民夫和百姓死于战事、帝国经济濒于崩溃的惨重代价后 , 却只赢得高句丽国王虚情假意的归顺 。 三征高句丽给隋朝带来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 , 它所引起的大规模民变 , 在战争中后期便开始在各地蔓延 , 并最终将立国仅29年的隋朝彻底埋葬 。 而首先举起反隋大旗的义军首领 , 是小人物王薄 。
王薄 , 生年不详 , 出生于齐郡邹平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 人生的志向不过是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 “老婆孩子热炕头” , 但三征高句丽却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 大业七年(611年)十二月 , 因为难以忍受繁重的兵役 , 王薄与同郡人孟让在长白山聚众造反 , 并转战于齐郡、济北郡一带 , 成为首支反抗隋炀帝暴政的“叛军”(注:此处的长白山 , 在今山东省邹平县、章丘县交界处) 。
【历史故事】隋炀帝与王薄的故事
文章图片
王薄雕像
王薄深知 , 要想保障队伍发展壮大 , 必须获得民间更多的支持 。 为此 , 粗通文墨的王薄敏锐地抓住民间苦于兵役繁重的心理 , 以“知世郎”的身份 , 编了一首名为《无向辽东浪死歌》的歌谣 , 劝告百姓拒服兵役 , 并参加农民军(注:“知世郎”意为能预知天下局势将发生变化的人) 。 王薄的举动收到奇效 , 大批逃避兵役的百姓纷纷投靠他 , 使长白山义军的势力日渐壮大 。
邹平民王薄拥众据长白山 , 剽掠齐、济之郊 , 自称知世郎 , 言事可知矣;又作《无向辽东浪死歌》 , 以相感劝 , 避征役者多往归之 。 见《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一》 。
【历史故事】隋炀帝与王薄的故事
文章图片
在王薄的鼓动下 , 大批农民加入义军
《无向辽东浪死歌》又名《隋大业长白山谣》 , 其歌名直译成现代汉语 , 意为“不要白白去辽东送死之歌”(注:此歌始见于《类说》卷六引《河洛记》) 。 这首歌的篇幅相当短 , 歌词仅有54个字 , 内容为:“长白山头知世郎 , 纯著红罗锦背裆 , 长矟侵天半 , 轮刀耀日光 。 上山吃獐鹿 , 下山吃牛羊 。 忽闻官军至 , 提剑向前荡 。 譬如辽东死 , 斩头何所伤 。 ”
《无向辽东浪死歌》无疑戳中了天下贫苦大众的痛点 , 也撩拨起他们的冲天暴怒 。 正是在这首歌谣的鼓动下 , 千千万万的民众投身于反抗暴政的运动当中 , 汇成一股股强大的反隋力量 , 以星火燎原之势冲击帝国 。 与此同时 , 各地豪强也纷纷趁乱举兵 , 形成数十支割据力量 。 经历十数年的混战后 , 隋朝覆亡 , 而由李渊创建的唐朝则在逐渐消灭各个割据势力及农民军后 , 重新统一全国 。
【历史故事】隋炀帝与王薄的故事
文章图片
隋末群雄割据图
且说 , 借助《无向辽东浪死歌》的鼓动 , 长白山义军的规模不断壮大 , 半年时间不到 , 人数便已经扩充至数万人 。 消息传至洛阳后 , 隋炀帝无比震怒 , 旋即派齐郡丞张须陀率领郡兵前往讨伐 。 在此之前 , 王薄因为屡次战胜官军 , 因而滋生骄狂轻敌之心 , 行军扎营时常常不设防备 。 张须陀得到情报后 , 遂率领精锐奇袭王薄 , 接连在岱山、临邑大败义军 , 斩首近万级 , 时在大业九年(613年) 。
连吃两场大败仗后 , 元气大伤的义军被迫转战今山东省中部地区打游击 , 再不敢跟官军正面交锋 。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 , 利用卫士们思乡难归的怨恨情绪 , 禁军大将宇文化及、元礼等人在江都发动政变 , 将隋炀帝缢杀在宫中(注:隋炀帝在616年由洛阳逃往江都避难) 。 两个月后 , 身为大丞相的李渊在长安逼迫隋恭帝杨侑(隋炀帝之孙)“禅位” , 唐朝由此建立 。
【历史故事】隋炀帝与王薄的故事
文章图片
隋炀帝画像
宇文化弑杀隋炀帝后 , 随即率军十余万 , 裹挟着傀儡皇帝杨浩(隋炀帝之侄)及萧皇后等人北上 , 声称要返回关中 。 宇文化及行军至河南境内后 , 屡次被瓦岗军首领李密击败 , 窘迫无计之余 , 只好率领不足两万人的残余部队逃往魏县 , 并在此地弑杀杨浩 , 僭号为许帝 。 宇文化及僭号后 , 准备攻下魏州作为自己临时的栖身之地 , 但被守将元宝藏打败 , 只好狼狈逃往聊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