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曹魏宗亲,为何最后掌权的是曹真一脉,而非仁、洪、休、惇、渊?

曹魏宗亲最后的权臣 , 落到了曹真一脉 , 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 , 曹真是最后的大司马 , 其二 , 诸曹夏侯的成员 , 掌权者不少早逝的 , 所以落到曹真一脉上 , 其三 , 士族大臣的从中作梗 。
陈寿评价说:夏侯、曹氏 , 世为婚姻 , 故惇、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以亲旧肺腑 , 贵重于时 , 左右勋业 , 咸有效劳 。
诸曹夏侯氏的成员中 , 先后获得重用的是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休、夏侯尚和曹真 , 基本涵盖了曹魏宗室的两个人 。
【历史故事】曹魏宗亲,为何最后掌权的是曹真一脉,而非仁、洪、休、惇、渊?
文章图片
按说曹休、夏侯尚、曹真是曹魏的第二代 , 在曹休、曹真先后成为大司马时 , 夏侯惇、夏侯渊和曹仁的儿子也慢慢成长起来了 , 可以成为曹魏的支柱了 , 但是很可惜 , 虎父犬子的曹魏第二代并没有多少出彩的人物 。
可堪一用的夏侯楙、夏侯霸和曹泰
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的儿子不少 , 但是在历史上真正有过表现机会的 , 也只有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曹仁的儿子曹泰三人了 。
夏侯渊的另外两个儿子夏侯称、夏侯荣本来很有计划继承父辈的功业 , 夏侯称十八岁英年早逝 , 夏侯荣随其父夏侯渊战死定军山 , 可能也是上天不给曹魏宗室太多机会吧 。
【历史故事】曹魏宗亲,为何最后掌权的是曹真一脉,而非仁、洪、休、惇、渊?
文章图片
曹仁之子曹泰 , 曹丕继位初期 , 南下征伐东吴的时候 , 曹泰跟随其父曹仁一起率军从合肥出发进攻濡须 , 曹仁命令曹泰率军诱敌 , 结果吴将朱桓识破曹仁的计谋 , 给曹泰上演了一出空城计 , 曹泰军大败 。
此后曹泰在曹魏朝堂再也没有看到什么表现的机会了 , 黄初四年 , 曹仁去世后 , 曹泰继承了曹仁的陈侯爵位 , 后来官至镇东将军 , 不过曹魏建立后 , 镇东将军已经是不太受重视的武官了 , 完全比不上他老爹的镇东将军职位 , 没多久曹泰去世 , 其子曹初继承爵位 , 曹仁这一支在曹魏沉沦下去了 。
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 , 在三人中 , 起点应该算比较高的 , 因为与曹丕关系亲厚 , 曹丕继位后 , 被任命为安西将军 , 持节 , 继夏侯渊之后 , 成为都督关中 , 镇守长安的最高武将 , 此时夏侯楙的职权与曹真相当 。
【历史故事】曹魏宗亲,为何最后掌权的是曹真一脉,而非仁、洪、休、惇、渊?
文章图片
但是夏侯楙却没有什么文武才能 , 偏偏喜欢经营家业 , 有点类似于曹洪 , 因此在都督关中期间没有什么建树 。 曹叡继位后 , 夏侯楙失去了曹丕的庇护 , 诸葛亮开始北伐 , 曹叡不放心夏侯楙在关中镇守 , 就把他调回朝中 。
夏侯楙与曹泰一样 , 后来也官至镇东将军 , 但是曹魏建立后 , 镇东将军的权力已经无法与征东将军、征西将军 , 这样镇守东西两线的统兵大将相比了 , 完全淡出了朝廷的权力中心 , 据说后来有机会成为辅政大臣的夏侯献 , 是夏侯楙的儿子 , 但并无确切记载 。
夏侯霸在夏侯渊的儿子中 , 并不是最出色的 , 在曹操和曹丕那里也不吃香 , 而且夏侯渊在汉中之战中战死 , 夏侯霸在曹魏军中起点相对就比较低 , 到了曹丕在位的中后期 , 夏侯霸才升任偏将军 , 这在军中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宗室子弟了 。
【历史故事】曹魏宗亲,为何最后掌权的是曹真一脉,而非仁、洪、休、惇、渊?
文章图片
曹叡在位时期 , 夏侯霸在与蜀汉交战的西线效力 , 被曹真任命为先锋 , 与汉军交战 。 夏侯霸真正在魏军中开始受到重用 , 还是依靠与曹爽的亲近关系 , 夏侯霸被任命为讨蜀护军、右将军 , 在堂侄夏侯玄麾下听用 , 曹爽被杀后 , 夏侯霸投奔蜀汉 。
大司马曹休之子曹肇 , 临时变卦的托孤
曹休很早就跟随曹操一起南征北战 , 被称为“千里驹” , 曹休的军事才能很受曹操的认可 , 汉中之战中 , 曹休跟随曹洪、曹真一起镇守雍凉 , 抵御张飞、马超 , 曹操亲自对曹休说 , 表面上曹洪是主将 , 但是让曹休负责军队的指挥 。
面对蜀汉名将张飞 , 曹休识破其计谋 , 对张飞布置的疑兵置之不理 , 将用兵的重点放在下辩 , 大败吴兰 , 迫使张飞、马超撤军 , 放弃了进攻武都的意图 。
【历史故事】曹魏宗亲,为何最后掌权的是曹真一脉,而非仁、洪、休、惇、渊?
文章图片
曹丕继位建立曹魏后 , 不久夏侯惇去世 , 曹休接任为征东将军 , 镇守曹魏的东线 , 防御东吴的进攻 , 曹休多次击退吴军的北犯 , 曹丕去世后 , 曹休成为四大辅政大臣之一 , 晋位大司马 , 成为曹魏的最高军事统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