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鹄高飞一举万里|东汉末年袁绍所谓的“四世三公”究竟是怎样一种家世背景
公元前221年奋六世之余烈的秦始皇终于消灭了山东六国中坚持到最后的齐国 , 古老的华夏大地迎来了崭新的大一统帝国时代 。 秦始皇现在要统治的是一个比之前的秦国大得多的大一统帝国 , 所以他需要为这个崭新的帝国设计一套运行机制 。 他废除了古老的分封制度 , 代之以高度集权化的郡县制 。 郡县制使皇帝的命令得以直接渗透到地方基层 , 从而使中央集权得到大大强化 。 与地方的郡县制改革同时进行的是对中央官制的改革:秦朝中央官制的核心内容就是三公九卿制度 。
文章图片
所谓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显要职位 。 丞相设左右二员 , 作为百官之首掌政事 。 太尉掌军事 , 不常置 。 御史大夫作为丞相的副手 , 掌监察百官 。 三公以下分设分掌管具体政务的诸卿: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 。
文章图片
三公九卿制度尽管是秦始皇所创立 , 但据说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三公”这个词 。 西汉今文经学家根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认为周代的三公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 古文经学家则根据《周礼》认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 尽管后世关于周代的三公究竟是哪三个职位存在争议 , 但这种争议只是对具体的职位称呼有所不同 , 但大致都认可一点:秦代以前的三公是天子之下的最高管理者 。 事实上历朝历代的三公制度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变动 。
文章图片
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在他所著的《通典》中对历朝历代的三公制度变化过程记载如下:“夏、商以前云天子无爵、三公无官 。 周以太师、太傅、太保曰三公 。 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 汉以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三公 。 后汉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 魏、晋、宋、齐、梁、陈、后魏、北齐皆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 后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 隋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 大唐因之” 。 杜佑的这番记载使我们可以勾画出历朝历代三公制度的变化历程 。
文章图片
在夏朝和商朝并不存在三公这种称呼 。 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 秦代、西汉改为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 两汉交替时期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 。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改为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 曹魏、两晋、宋、齐、梁、陈等皆沿用以太尉、司徒、司空作为“三公” 。 到了北周又改回原来周朝的称呼:仍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 隋朝再次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 唐朝基本延续了隋朝的三公制度 。
文章图片
东汉末年袁绍自称四世三公 。 东汉末年袁绍自称四世三公 。 这里的一个时代背景就是东汉时期本身就是一个特别注重出身门第的时期 。 这时还并没形成后世的科举制 , 而是实行名为“察举征辟”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州郡官吏以“孝廉”、“茂才异等”、“贤良方正”等名目推荐本辖区内的人才 。 这种制度发展到后期就异化成为世家大族互相推荐 , 于是朝廷的官职就完全被世家大族垄断 。 加之汉光武帝刘秀本身就是与世族合作开创的东汉王朝 , 所以东汉就形成了一种世家政治格局 。
文章图片
在这种政治格局下特别强调家世背景 。 袁绍所谓的“四世三公”就是他招兵买马的金字招牌 。 所谓四世三公是指:他们家祖上先后有四代人曾当过三公这样的高官 。 《三国志·魏志·袁绍传》记载:汉代袁安在汉章帝刘炟时为司徒 , 儿子袁敞为司空 , 孙子袁汤为太尉 , 曾孙袁逢为司空、袁隗为太傅 , 四世居三公位 , 人称“四世三公” 。 这里的“四世三公”不是指的四个人 , 而是指的四代人 。 汉章帝刘炟时代的司徒袁安是汝南袁氏第一代担任三公职位的人 。 袁安有袁赏、袁京、袁敞三个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