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都是老茶,老白茶、老普洱贵如金,凭什么就陈年岩茶滞销堆积?( 二 )


反正背后的逻辑是——谁不道自己家乡好 。
另外 , 所谓老茶贵如金、老茶能治病的传说 , 缺乏足够的科学验证 。
更多时候 , 它们是缺医少药年代留下的“时代病”与特殊情结 。
现如今的时代 , 看病治病不宜盲信偏方 , 喝茶更不能代替吃药 。
一言概之 , 要相信科学 , 反对迷信 。
除了“陈年岩茶贵如金”外 , 还有一句更出名的典故 。
明末清初的周亮工 , 在《闽茶曲》里写:


“雨前虽好但嫌新 , 火气未除莫接唇 。 藏得深红三倍价 , 家家卖弄隔年陈 。 ”
不少茶商搬出“三倍价”一说 , 佐证老岩茶要比新茶值钱 。
但实则是 , 原文主旨是提倡不要喝火气太重的新茶 , 要等褪火后再喝茶 。
彼时的岩茶火功一概焙得极重 , 需要放到隔年 , 才能褪火进入适饮期 。
而今时早已不同往日 , 岩茶火功有轻火、中轻火、中火、中足火、足火之别 。
要放到隔年喝的火功 , 已经不符市场主流口味 。
SO , 看待岩茶适饮期时 , 不能再因循守旧 。
认为岩茶新茶不能喝 , 起码要等隔年才适合喝下肚 。
这一说法 , 已经过时了!
《4》
岩茶不是年份越久越贵 , 还要从陈化路径说起 。
茶叶的陈化 , 涉及诸多化学、生物、物理知识 。 但不巧 , 以上领域都不是麻花的强项 。
不过 , 搬出曾经看过的一些资料 , 可以给诸位看官们当参考 。
为什么说老白茶、老普洱能做到越陈越香 , 而岩茶却做不到?
这得从它们的工艺特色说起 。
白茶的加工 , 不杀青 , 不揉捻 , 仅以萎凋干燥为主 , 内在活性物质(有资料显示是活性酶物质)能在后期储存时 , 推动茶味物质的转化 。
苦涩类物质含量减少 , 同时还生成部分络合物 , 具备更醇厚的汤感 。
而普洱分生茶与熟茶 , 在网上看了部分资料 , 对于它们的陈化大意解释如下:
普洱生茶 , 整体制茶过程也没经历过多折腾 , 留有后期陈化空间 。
而熟茶据说是依靠两条路径实现后期陈化 , 一者是微生物的推动 , 一则是多酚类等物质的氧化 。
再来回到今天的主角 , 武夷岩茶 。
围绕着岩茶到底值不值得收藏 , 麻花比较认可以下两类说法 。
一类是 , 武夷岩茶工艺繁琐 , 经历了复杂的做青与焙火 , 整体茶味“完成度”很高 。
再加上高温杀青与焙火后 , 可推动茶味后期陈化的物质不复存在 。
所以 , 岩茶整体风味在新茶时期 , 出道即巅峰 , 谈不上后期存茶越陈风味越出色 。
一类是 , 武夷岩茶的加工特色 , 体现在焙火 。
焙火可以让岩茶加持风味 , 使其不易变质 。
从做茶出发点看 , 岩茶焙火不是奔着“越陈越香”去的 , 而是为了不易过快变质!
举个例子 。
炒板栗 , 肯定是新鲜出炉时最好吃 , 放冷后就变味 。
而岩茶的饮用 ,也讲究趁早落肚为安 , 在3年左右喝完 。
因为 , 岩茶放久后就算不返青 , 不变质 , 那股焙火后的风味也早就消失不见!
当然前面提到的 , 仅是日常喝茶经验 。
真正从科学方面来研究 , 岩茶到底值不值得收藏?
做法思路应该是设立参照组 , 将岩茶存放若干年后 , 检测物质含量变化 。
尤其是多酚类、茶氨酸类、氮类等多种具体风味指标增减情况 。
且 , 重复多次实验 , 才能得出最终结论 。
总而言之 , 单拿出“陈年岩茶贵如金”之类的说法 , 证据不足 , 难以论证岩茶的久存价值!
《5》
围绕着茶叶陈化的化学课 , 说来复杂 。
相比下 , 更多人会关心 。
什么 , 岩茶不值得储存?可我明明喝过很好喝的老茶啊?
我在XXX那 , 喝过一泡十几年陈老茶 , 汤感极醇……
咳咳咳 , 若是这样想 , 就跑偏了 。
喝起来口感不错 , 甚至汤感醇厚度让人惊艳的老岩茶 。
这些年 , 麻花确实有喝过 。
然 , 对比新茶 , 老岩茶香气普遍不尽如人意 , 难以体现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魅力 。
何况 , 优质老岩茶的背后 , 要求原料山场好 , 做青做透 , 焙火焙透 , 且后期存茶规范 。
这点 , 连不少拥有做茶存茶经验丰富 , 且拥有复焙条件的当地茶农 , 都未必能做到 。
而普通私人茶客手里存下来的老茶 , 品质更是良莠不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