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唐代以降,茶叶是沟通我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重要媒介

前言
直接专卖:国家垄断下的茶马互市明朝建立后 , 元朝残余势力盘踞大漠南北 , 不时威胁着朱明王朝的安全 。 为应对蒙古势力的威胁 , 明政府的策略之一是团结西北地区吐蕃诸部 , “联番制虏” , 防止蒙藏联合 , 史称“法汉武创河西四郡隔绝羌、胡之意 , 建重镇于甘肃 , 北以拒蒙古 , 南捍诸番 , 俾不得相合” 。
而茶马互市正是实现这一策略的重要手段 , “西番以茶为命 , 国初于西宁、甘州、洮、河诸处立茶司 , 岁事招番中马 , 以羁縻之 , 且以制御北虏” 。 因此 , 明廷将茶马互市视为国之要政 , 由国家垄断其产、运、销各环节 , 实施直接专卖 , 其主要内容如下所述 。
【历史故事】唐代以降,茶叶是沟通我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重要媒介
文章图片
政府垄断茶户生产的茶叶 。 明初 , 为垄断茶马互市 , 政府将四川巴茶产区以及陕西汉中府从事茶叶种植、制作的人户 , 编佥为“茶户” 。 政府免除茶户的徭役 , 茶户则专门从事茶叶的植、采工作 , 并完成政府规定的茶课 。
【历史故事】唐代以降,茶叶是沟通我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重要媒介】洪武五年(1372年) , 明政府制定茶户缴纳茶课的标准:“每茶十株 , 官取其一 , 征茶二两 。 无户茶园 , 令人薅种 , 以十分为率 , 官取其八 。 ”茶户生产的茶叶 , 以茶课的形式上缴政府的部分 , 称为“课茶” , 其余部分除去少量茶户自用的茶叶外 , 称为“余茶” 。 余茶皆由政府收买 , 不得卖与私人 。
据洪武三十年(1397年)《钦依禁茶榜文》载:“本地茶园人家 , 除约量本家岁用外 , 其余尽数官为收买 。 若卖与人者 , 茶园入官 。 ”政府垄断官茶解运 。 课茶和余茶统称“官茶” , 它们是明代前、中期茶马互市的主体 。
有明一代 , 茶马互市主要集中在陕西洮州、河州、西宁三茶马司 , 其茶源地主要分布在四川保宁、陕西汉中等地 。 因此 , 如何将茶叶解运到各茶马司成为影响明朝政府能否全面垄断茶马互市的重要因素 。
明代前期 , 四川官茶主要由卫所军士及所在州县征发民夫劳役运输至各茶马司收贮 。 陕西汉中官茶则由官设递运所、茶运所负责解运 。 梁材奏疏《议处茶运疏》曰:自汉中府至徽州 , 过连云栈 , 俱繇递运所转行
【历史故事】唐代以降,茶叶是沟通我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重要媒介
文章图片
徽州至巩昌府 , 中间经过骆驼巷、高桥、伏羌、宁远 , 各地方偏僻 , 原无衙门 , 添设四茶运所 , 官吏管领 , 通计一十一站 , 每处设茶夫一百名;巩昌府至三茶司 , 复由递运所三路分运 , 计三十站 , 每处设茶夫三十名 。
据上述两则史料所载 , 明代前期 , 不论是四川官茶还是陕西汉中官茶 , 主要由政府从茶源地官运至陕西各茶马司收贮 。 政府垄断官茶互市 。 官茶官销是明代前期政府全面垄断茶马互市的关键 。
这一时期政府垄断下的茶马互市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茶马司市马 。 从洪武五年(1372年)开始 , 明政府逐步在各通“番”关口设置茶马司 , 将川、陕各产茶区的茶叶运至各茶马司 , 用茶与“西番”诸部或“番商”交换马匹 。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前 , 明政府与“西番”各族的茶马贸易主要通过茶马司市马来实现 。 二是招番中马 。 自洪武八年(1375年)开始 , 明政府不定期派遣使者携带茶货深入“西番”各地 , 召集“番部”首领宣谕圣旨 , 命“西番”诸部出售马匹 , 以茶酬之 。 三是差发马易茶 。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 明政府派遣使者到西凉、永昌、甘肃、山丹、西宁、临洮、河州、洮州、岷州、巩昌等附近“番部” , 颁给金牌信符 , 令其如期纳马 , 明政府则给予价茶 , 是为“差发马易茶” 。
【历史故事】唐代以降,茶叶是沟通我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重要媒介
文章图片
间接专卖:商人力量介入茶马互市随着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 国家垄断下的茶马互市出现严重危机 。 一方面 , 从宣德三年(1428年)开始 , 四川官茶输陕时运时停 , 明政府的茶马交易能力日益减弱 。
另一方面 , 明初国家垄断下的茶马互市不以市场为导向 , 政府对边销市场上茶叶的实际供需情况不甚了解 , 往往导致各茶马司贮茶过多 , 以致积久腐烂 , 只得烧毁 。 在此情况下 , 明政府不得不允许民间商人参与茶马互市活动 , 利用商人力量来维系国家茶马互市利益 , 时称“开中事例” 。
开中的方法大体有下述四种 。 第一种是运茶支盐事例 , 又称运茶支盐法 , 即令商人将四川官茶运至陕西甘州、西宁 , 政府则支给淮浙官盐盐引作为报酬 。 史载:“宣德十年 , 题准开中茶盐 , 许于四川成都、保宁等处官仓关支 , 官茶每百斤 , 与折耗茶十斤 , 自备脚力运赴甘州 , 支与淮浙官盐八引;运赴西宁 , 与盐六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