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大众日报|乡村振兴一线报告丨“三联”给“三农”插上腾飞的翅膀

科技联结农业、科研院所联结农村、科技专家联结农民——
“三联”给“三农”插上腾飞的翅膀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乡村振兴一线报告丨“三联”给“三农”插上腾飞的翅膀
文章图片
金秋时节 , 东明县马头镇麦丰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国兴 , 一边赶着收割大豆 , 一边操持着冬小麦播种 , 忙得团团转 , 却又喜上眉梢 。
“今年 , 我们种的大豆‘齐黄34’ , 打破了黄淮夏大豆高产记录 , 每亩产量达353.45公斤 。 要趁着农时 , 赶紧把1000亩小麦种下去 , 来年也要有个好收成 。 ”马国兴满脸喜悦又充满期待地告诉采访人员 , 这次合作社选了“济麦44” , 与普通品种相比 , 这一绿色强筋小麦新品种 , 每斤能多卖1毛钱 , 一亩地增收100多块钱 。
粮丰农稳天下安 。 聊起连年的丰收 , 马国兴连连感慨科技的力量 , “现在种地 , 离了科技真不行 。 没有好种子、好方法 , 合作社根本走不到今天 。 ”
原来 , 由于规模化生产缺乏配套技术 , 小麦生产成本偏高 , 合作社成立之初 , 马国兴一度陷入“种小麦根本赚不到钱”“想放弃”的挣扎 。 而就在这个时候 , 一场由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法宏所作的报告 , 让他看到了希望 。
“这里小麦播种量大 , 但播种质量差 , 造成小麦抗逆能力下降 , 产量不高 。 我们就将创新的‘两深一浅’轻简化栽培技术传授过去 。 ”王法宏给采访人员算了一笔账 , 通过深松作业、分层深施肥和适墒浅播 , 良种配上良法 , 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 每亩播种量由40斤降到16斤 , 节省40多块钱 , 机械作业量也相应下降 , 又少花60多块钱 , 还能较之前增产7%到10% , 多赚100多元 。 “技术带来的提质增效 , 是实打实的 。 ”
专家的悉心指导 , 让马国兴和农户们受益匪浅 。 可培训结束了 , 还想请教 , 又上哪儿找专家呢?
令大家没想到的是 , 没过多久 , 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就将小麦博士工作站建到了马头镇的田间地头 , 王法宏等小麦专家常年以此为据点 , 开展试验、推广技术、解答难题 , 农户们有了坚强的科技“后盾” 。
“9月中旬 , 我们的秋种培训吸引了260多个种粮大户参加 。 明年春季 , 我们还将走进麦田 , 手把手教大家 。 ”王法宏每年有70%的时间在基层奔波 , 还在秋种一线忙碌的他 , 已早早地列好了明年的计划 。
种好优质小麦 , 对于马国兴来说只是第一步 。 与粮食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他深知 , 要想大幅提高利润 , 就必须延长产业链 。 在他的带领下 , 合作社又做起了富硒面粉、高端富硒小麦食品的加工 。 “产业发展有大学问 。 ”马国兴告诉采访人员 , 省农科院(菏泽)小麦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落地 , 使他信心更足了 。
研究院是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菏泽市农科院、山东鲁研农业良种有限公司共建的新型研发平台 。 “平台及时对接产业难题 , 边研究边推广、边创新边转化 , 有效破解科研与生产‘两张皮’问题 。 ”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刘开昌说 。 像这样的产业技术研究院 , 省农科院已经建了55个 , 基本形成对全省主要优势农业产业全覆盖的战略支撑体系 。
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 , 到提质增效的现代农业 , 一条路径逐渐清晰:农业现代化 , 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 。 近年来 , 我省立足科技服务乡村振兴 , 创新实施科技“展翅”行动 , 逐步探索出科技与农业融合的“三联三化”模式——推动科技联结农业、科研院所联结农村、科技专家联结农民 , 逐步实现农业智慧化、优质化、品牌化 。
“这一模式的实质是深化科教体制机制改革 , 通过科技加持 , 让农业越来越有含金量 。 ”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李长胜说 , “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 , 让农业科技的翅膀硬起来;科研专家沉下去、科技成果落下去 , 实现了翅膀动起来飞起来 。 ”如今 , 中科院、中国农科院、北京大学及省内高校院所等 , 在齐鲁大地建起一个个“院士工作站”“大棚实验室”等 , 院士与农民做邻居、农民为专家做实验 , 已不是新鲜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