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细胞|厦大肝癌研究登《细胞》:一作中途离世,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


癌细胞|厦大肝癌研究登《细胞》:一作中途离世,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
文章图片
癌细胞|厦大肝癌研究登《细胞》:一作中途离世,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
文章图片
癌细胞|厦大肝癌研究登《细胞》:一作中途离世,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
文章图片
癌细胞|厦大肝癌研究登《细胞》:一作中途离世,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
文章图片
癌细胞|厦大肝癌研究登《细胞》:一作中途离世,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
文章图片
梦晨 萧箫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号称“癌中之王”的肝癌研究 , 终于又有了重大突破!
肝癌早期不易察觉 , 恶化过程极其迅猛 , 到了晚期很难有效控制 , 死亡率居高不下 。
最近 , 厦门大学一项发表在顶级期刊《细胞》的论文 , 揭示了驱动肝癌起始的重要机制 , 对发现与鉴定早期肿瘤有重要临床价值 。
但这则重要进展背后 , 还有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
论文的作者之一博士生刘清许 , 没能看到文章发表就不幸离世 。
这项研究的起始与多个重要发现 , 均由刘清许同学承担完成 , 为向他致敬 , 也为悼念 , 研究的参与人员一致决定将他的名字放在共同第一作者的最前面 。
研究成果:解释早期肝癌征兆
肝癌的发作过程非常痛苦 , 著名演员吴孟达 , 就是因体检时查出肝癌时癌细胞已扩散 , 治疗无效不幸去世 。
越早能通过早期症状诊断出肝癌 , 治疗的成功率也就越大 。
厦门大学这项研究 , 发现肝癌早期病灶中普遍存在一种叫糖原(Glycogen)过度累积的现象 。
可以说是打破了学术界对肿瘤代谢的已有认知 。
普通细胞主要通过有氧代谢从葡萄糖中获取能量 。
之前通常认为肿瘤细胞的快速繁殖会造成细胞“缺氧” , 肿瘤细胞会转向无氧代谢 。 这样的异常代谢方式被称为瓦博格效应(Warburg effect) 。
德国科学家瓦博格因此发现获得1931年的诺贝尔奖 。
瓦博格当时推测这种代谢方式的转变是癌症产生的原因 。 不过学界后来对此也有一些争议 , 认为瓦博格效应更可能是癌变的结果 , 而不是原因 。
厦门大学这次研究却发现 , 早期癌变开始后 , 癌细胞更多是把葡萄糖以糖原的形式在细胞内存储起来 , 而不是像瓦博格的理论那样大量分解掉获得能量 。
简单来说 , 癌细胞会把更多食物储藏起来 , 而不是当场吃掉 。
糖原本来是人体储存葡萄糖的一种正常形式 , 但癌细胞将过量的糖原积累起来会发生液-液相分离(LLPS , 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
更进一步 , LLPS会造成抑制癌症的信号通路Hippo通路失去活性 , 导致肝脏组织快速增生 。
而该团队的早期另一项研究曾发现 , Hippo通路失去活性的3个月内 , 肝脏会增大10-15倍 , 4-5个月内100%产生肝癌 。
两项研究成果结合起来 , 也就是揭示了驱动早期肝癌发生发展的致病机理 。
不过 , 目前由于没有合适的标记物来标记和分离肿瘤细胞 , 因此对Hippo通路失活的具体机制做进一步研究很有挑战性 。
这也是团队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
灵感:糖原存储加速小鼠肝癌进程
这项研究的发现 , 得益于研究人员在分析小鼠体内肝脏肿瘤切片时 , 发现大肿瘤的糖原存储竟然明显小于小肿瘤的糖原存储 。
这就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兴趣 。
他们同时也分析了人的肝细胞癌 , 发现糖原含量只在第一阶段(早期)有明显增加 , 在晚期的时候就会显著减少 。
为了确认这一情况 , 研究人员用了不少小鼠进行实验 , 将它们各个阶段的肝脏取出用于分析 。
一方面 , 需要获得由于糖原聚集+液-液相分离导致Hippo信号通路失活的小鼠 , 确认糖原聚集&液-液相分离会明显导致肝脏肿大 。
健康的小鼠体内会有糖原分解酶G6PC、PYGL , 以及抑制癌症的Hippo信号通路(包含WW45 , Mst1/2 ,Lats1/2) , 如果它们发生突变 , 就会导致体内糖原明显累积、以及产生癌变 。
研究人员会首先通过杂交等方法 , 获得一些糖原分解酶G6PC和PYGL、以及Hippo信号通路重要蛋白WW45缺失的小鼠 。
从下图中小鼠的肝脏来看 , 在G6PC和WW45两种物质同时缺失(△Alb)的情况下 , 肝脏会由于糖原聚集发生明显的肿大 。
同时 , G6PC和PYGL的单独缺失 , 也会对肝脏重量造成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