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二维碳化钛Tin+1Cn(MXenes)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二 )


图1.尺寸为49 152个原子的Ti2C初始构型的顶视图(a)和透视图(b) 。 原子的五个横向层 , 其原子间距离在模拟期间是固定的 , 在两侧以黄色显示 。
已知MAX相中的原子间键合是金属、共价和离子的组合 。 因此 , 使用各种类型的势能函数来模拟不同类型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
如前所示 , Tin+1Cn是金属导体 , 因此金属类型的键合应该在材料的Ti层内占优势 。 基于此假设 , 选择嵌入原子方法(EAM)来描述Tin+1Cn片中钛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 广义EAM势广泛用于金属合金的MD模拟 , 并且非常适合再现基本材料特性 。
钛和碳原子之间的力来自于C-Ti化合物参数化的经验势能函数(PEF) 。 在这种方法中 , 系统的总势能可以表示为二体和三体势的截断总和 , 其中两体项近似于Lennard-Jones (LJ)势
和分别是原子间距离和平衡距离 , 以及最小能量;和Axilrod-Teller (AT)势的三体项
其中和是原子对之间的距离;Z为三体强度参数;和 是由C-Ti二聚体和三聚体的LJ + AT模型形成的三角形的角度和参数是根据DFT数据估计的 , 并用于模拟单壁碳纳米管的钛涂层 。 然而 , 在我们的模拟中 , 我们根据Tin+1Cn结构调整了对电位(1)中的平衡原子间距离 。 Tin+1CnMXenes中的碳原子没有彼此化学键合 , 因此我们模拟中的C-C相互作用仅由Lennard-Jones势描述 。 截止距离用于AT势(2) , 而为远程EAM和LJ电位设置 。
在没有用于Tin+1Cn MD模拟的力场的情况下 , 我们基于Ti和C相互作用的现有数据组合的方法是第一次努力 , 旨在对系统进行定性正确描述 , 甚至可能产生定量结果 。
为了研究Tin+1Cn碳化物的弹性特性 , 对样品施加拉伸变形 , 并根据维里定理计算变形过程中的应力为
其中 是笛卡尔坐标 ,是原子索引 ,是原子之间距离和力的对应分量 , m是原子质量 , 是模拟盒的体积 。 应力值是根据方程(3)估计的 , 应变分量增量为0.005? , 并在2000次模拟步骤中取平均值 。 从模拟应力-应变曲线的初始斜率获得杨氏模量 。
计算代码是使用NVIDIA CUDA平台提供的大规模并行实现的 。 来自LAMMPS软件包的算法部分用于原子间力计算 。 运动方程与时间步长fs相结合 。
3.结果
在模拟开始时 , 所有原子都放置在其初始位置以形成理想的Tin+1Cn单层 , 并且系统在模拟步骤中达到平衡 。 温度保持在300 K , 使用Berendsen恒温器 。 在模拟过程中 , 记录了粒子的势能、系统温度和速度 。 图2显示了Ti2C样品的势能和温度以及速度分布的典型演变图 。
.

图2. Ti2C样品的势能(a)和速度概率分布(b)的演变(插图显示了模拟过程中的系统温度) 。
如图2所示 , 系统在运行开始时经过几次主要振荡后的势能达到平衡值 , 并在其周围出现预期的统计波动 。 速度分布具有麦克斯韦-玻尔兹曼曲线 , 而系统温度保持在300 K 。 平衡后模拟MXene的快照如图3所示 。

.
图3. Tin+1Cn样品在300 K平衡后的快照:(a) Ti2C;(b) Ti3C2;(c) Ti4C3 。
平衡后 , 对样品施加拉伸载荷 , 其间总应力由式(3)计算 。 图4显示了Ti2C、Ti3C2和Ti4C3样品在拉伸变形过程中获得的应力-应变曲线 。
.

图4.在拉伸载荷期间为Tin+1Cn样品获得的应变-应力曲线 。 虚线是从应变-应力曲线的初始线性区域外推的 。
所有获得的应变-应力曲线都具有与弹性变形相关的初始线性区域的相似形状 。 在更高的应变下 , 应力继续增加到屈服应力的阈值点 , 然后与样品断裂相关的急剧下降 。
通过在应变处线性拟合应变-应力曲线获得的杨氏模量分别为 和 对于Ti2C、Ti3C2和Ti4C3 , 插值误差在这些结果内 。 这些结果与根据第一原理计算估计的已发布数据接近 。 正如预期的那样 , 对于Ti2C MXene片观察到最高的杨氏模量 , 并且随着MXene层厚度的增加而降低 。 Ti4C3仍需通过实验生产 , 显示出最高的破坏应变 。
在临界应力下 , 所有的Tin+1Cn样品在弹性变形过程中表现出相似的行为;在结构中没有形成明显的缺陷 , 样品的整体应变分布在原子间键上 , 导致它们的张力 。 随着应力的进一步增加 , Tin+1Cn样品的演变是不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