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从“双11”看中国经济新力量
文章图片
▲11月12日 , 在浙江杭州未来科技城学术交流中心 , 大屏幕显示阿里巴巴旗下天猫“双11”成交额超过4982亿元 。 新华社采访人员黄宗治摄
“双11” , 已走过12年 。 今年“双11”前 , 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经济增速由负转正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季度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 , 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速首次由负转正 。 从隆冬到金秋 , 疫情冲击下的世界经济显现疲态 , 但中国经济率先复苏 , 成为带动全球增长的重要力量 。 作为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 , 全球最大的消费季 , “双11”也成为观察当下经济运行的一支“温度计” 。
最近一段时间 , 义乌泽熙日用品厂厂长方昊十分忙碌 。 从10月初开始 , 他就已安排车间24小时三班倒 , 备战“双11” 。
不过 , 回想起今年初的日子 , 方昊依然心有余悸 。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 , 让整个社会按下“暂停键” , 方昊的工厂没能如期复工 。
因为疫情 , 他的工厂有1000多万元订单打了水漂 。 那段时间 , 方昊经常去空荡荡的工厂转转 , 摸摸机器 , 扫扫灰尘 , 心心念念什么时间能复工 。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 , 社会全面复工复产 , 方昊的工厂重新开始忙碌 。 “今年我们对接了淘宝特价版 , 给了我们直面消费者的机会 。 手上的单子还没做完 , 新的单子就源源不断进来 。 ”
方昊们的忙与累 , 在“双11”这个内需爆发节点上 , 共同创造了奇迹 。 在刚刚过去的天猫“双11”期间 , 总成交额达4982亿元 , 8亿用户参与 , 有474个品牌成交额过亿元 。
刷新纪录的数据 , 尽显中国市场的韧性:生产端制造业迸发创新活力 , 消费端购买力强劲 , 物流端产供销运快捷高效 。
数字化融合 , 供给侧深度变革
这场元气淋漓的“双11” , 仿佛从春天就开始酝酿 。 它是一个集雨器 , 接住了政策、社会、内需所有落下的甘霖
像方昊这样 , 今年首次参与“双11”的外贸工厂有30万个 。 这些铆足干劲的企业 , 正在努力把“失去的订单和时间”找回来 。
如今 , 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把主营代加工业务转为重视自主品牌的产品创意设计 , 成为设计风潮的引领者 。
更深层的探索也在“双11”期间加快进行 , 小单起订、快速反应的柔性供应链已经为一些参与其中的商家提供服务 。
“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中 , 我们要提前2个月以上对市场的消费趋势进行判断 , 向代工厂下达订单并进行生产 。 如果误判 , 销售不及预期就会提升库存成本和经营风险 。 ”蕉内是一家集自主研发、采购、委托加工生产于一体的家居服饰品牌 , 运营总监臧蕾说 , 如今使用数字新制造的方式 , 商家心里更有底了 。
据介绍 , 蕉内的一款家居服今年采用了“先预售再生产”的模式 。 “预售阶段这款家居服卖了5000多件 , 因为销售生产链条的打通 , 工厂可以根据实时预售情况进行小批量、多频次生产 。 “‘双11’期间 , 又向工厂‘下单’了2000多件 。 ”臧蕾说 , 补货也可实现48小时生产发货 , 有效降低了因为延迟交付而招来的消费投诉 。
【疫情|从“双11”看中国经济新力量】何秋艳所在的杭州同富云商科技有限公司原本是一家专注于水具产品的传统外贸企业 , 转型外贸电商后 , 公司主营的保温杯摇身一变成了“保冷杯” , 契合不爱喝热水的外国消费者需求 。
受疫情影响 , 该公司今年一季度的线上外贸销售额下滑16% , 但二季度很快追平了去年同期 , 三季度就达到了去年全年的销售额 。
“双11”对不少转型电商的外贸企业而言既是机遇 , 也是考验 。 “一开始也不适应 , 因为客群不一样 。 ”何秋艳看到这样的区别后 , 和团队迅速调整策略 , 重新布局供应链的柔性化生产能力 。 例如先做保温杯材料的备货 , 再根据客户需求做300个、500个 , 最后再做颜色和LOGO的定制 , 数据洞察对企业的整体决策“非常有帮助” 。
- 疫情|青海 复产复销向好 消费市场回暖
- 债券指数|乐观情绪持续燃烧,国际机构布局“后疫情”机会
- 香港发生第四波新冠疫情 “港版方舱”或于25日重启
- 疫情|湖北新冠疫情专家李十月逝世,出差途中突发脑溢血
- 张文宏再“发声”:各地疫情防控非常到位,未来不能放松警惕
- 香港疫情强烈反弹,港府收紧社交距离措施:酒吧等不得进行现场表演及跳舞活动
- 湖北省新冠疫情防控指挥部专家李十月去世
- 疫情|中欧班列舱位摇号抢?火爆之后更需理性
- 香港特区政府严防疫情:巡查餐饮处所逾3000次 再收紧豁免检疫人士安排
- 销售|疫情影响下自行车内销、出口升温 前9月出口量达到4166.3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