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谁都是个傻瓜,方三文:在更长的时间面前( 二 )


《巴伦周刊》中文版:我觉得这三点判断标准跟雪球社区的氛围非常吻合 。 您认为雪球凭什么能够吸引段永平这样的投资高手以非常平等的姿态来跟网友对话?
方三文:首先 , 我不可能给他钱;第二 , 在我创办雪球之前 , 我跟段永平没任何交集 。 所以我觉得还是因为雪球满足他的某些需求 , 让他觉得这个地方有趣 , 才会愿意留下来 。
那么会是什么需求?人的需求非常复杂 , 从投资上来说 , 一个重要的方面肯定是信息获取 , 第二就是跟人交流 , 获得一些别人的看法 , 其实段永平对雪球上很多用户的看法也觉得很有趣 , 他认为有些看法是他之前从来没想到过的;第三还有精神层面的需求 。 我觉得人都是寂寞的 , 无论他有多少钱 , 位置有多高 , 总体上都很寂寞 。 如果能找到合适的人能够互相交流 , 就能够缓解这个寂寞 。
《巴伦周刊》中文版:在雪球之前 , 国内有这样的投资者社区吗 , 还是说雪球跟以前的都不一样?
方三文:以前也有类似的投资社区 。 比如说在早期的时候 , 买A股的去东方财富的股吧 , 买美股的去雅虎BBS , 都各自有这样的社区 。
但是雪球做了两件事 , 第一是把社区 , 和股票行情、资讯和数据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 后来我们还把交易整合在一起 , 从行情、资讯、数据、交流再到交易 , 完成了一个闭环 , 对用户来说很省事 。
第二是我们在社区运营方面花了一些功夫 。 但是我们花的功夫 , 可能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种功夫 , 比如我们去认定哪些用户是好的 , 哪些用户是不好的 , 哪些内容是好的 , 哪些不好 。 恰恰相反 , 我们从一开始就确定我们没有办法定义什么是好用户和好内容 , 而是让用户自己来选择和定义 。
在雪球上 , 每个人看到的内容都不一样 , 甚至用户可以自己来制定规则 , 比如说我发帖子 , 别人不能回复我 , 或者我发帖子 , 只有特定人能回复 。 我们在用户自定义内容和规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 可能正是这些产品特性 , 让雪球吸引了一部分用户 。
《巴伦周刊》中文版:虽然您不是学经济和金融专业出身 , 但对于经济和金融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 那么您是如何建立这个理解框架的?
方三文:先说一个题外话 , 我曾经把在雪球上聊过的投资类内容 , 结集出版过一本书《您厉害 , 您赚得多》 , 后来很多人说非投资内容也很有意思 , 也可以出一本书 , 我觉得也行 , 然后就出了这本《世风日上》 。
但是这本书最后上架销售的时候 , 所有的平台还是把它归入到金融投资类 , 现在基本上也是各个平台金融投资类的销售第一名 。 我感到很困惑的是 , 这本书里我没怎么谈投资 , 为什么还是把它算作金融投资类?
前几天我准备搬家 , 在家里整理书架 , 按照传统的图书馆分类来给我的书梳理分类 , 我发现我的书大概可以分成三类 , 一类纯文学类的 , 比如文学作品和评论 , 我发现在我的书里面占比 , 远远不符合我中文系的出身 , 虽然我觉得阅读文学作品能够带给我很好的精神享受 , 但我真的盘点一下的时候 , 我发现它占比很低;第二类是社科历史类的 , 比第一类多 , 但是最多的还是第三类:金融投资类 。
所以从品类上来说 , 商业投资是核心 , 外层是社科历史 , 再外层可能是审美或者精神 , 我的知识大概是这样一个结构 。 另外 , 我觉得看书只是获取知识的一个渠道 , 跟人交流 ,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跟朋友交流 , 也是非常重要的来源 。 投资做久了 , 你一定会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 。
《巴伦周刊》中文版:您的基本投资观念是怎么样的 , 您是如何形成这个观念的?
方三文:归根结底 , 我肯定是一个市场原教旨主义者 , 我认为市场是大部分事情的解决方案 , 但同时我又是一个不可知论者 , 或者有限认知论者 , 我认为没有任何一种方案能够全面地、完美地、长时间地解决所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