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真的解决不了么

先说结论某种角度来说,雾霾问题确实解决不了。我也就敢在说说这样的话了。
高票@王立的答案真的很好,文中说“千万别让雾霾治理成为简单的政治正确”,这个答案能过千赞,说明真的还是一个理性的社区,是一个尊重科学的社区。
好的,下面仔细谈谈原因。
原因首先,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治理雾霾成功的先例。
有人一定会反驳,柴静《穹顶之下》中就讲了两个啊,一个英国伦敦,一个美国底特律。
我来告诉你真实答案。
伦敦雾霾之所以能够治理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1965年北海油田的发现;其次是产业升级,伦敦成为金融和服务业中心,工厂迁到英国其他区域乃至世界各地;真正的环境治理方面的各种措施,效果并不显著。
60-80年代随着北海油田大力开发,天然气代替煤炭成为英国主要燃料。80年代煤炭已经完全被取代,到了上世纪末,天然气在英国能源结构中占50%以上。
柴静在演讲中也说了,“在治理污染二十年后(1960-1980年),英国用石油代替了20%的煤炭,用天然气代替了30%的煤炭”,所以我们目前也应该使用清洁能源来代替煤炭。
说得好轻巧,仿佛石油是河里流的,天然气是大风刮来的。
北海油田的油气储量世界第三,仅次于中东和委内瑞拉,这两个地方的油气储量有多大大家是有所耳闻的,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北海油田来供给英国能源真的是绰绰有余。
伦敦从最晚从1821年就开始着手治理空气污染,一百多年都没有什么成效,反而因为工业发展、汽车普及而愈发严重。一直到1948年的统计,伦敦98%的居民依然靠家庭自己的炉灶燃烧原煤来生火,每天近千万个小火炉冒着黑烟。
虽然伦敦烟雾事件后政府着手相关立法限制原煤燃烧,但是影响微乎其微。人们总得生火取暖做饭,工厂每年总要几千万吨煤的使用,这都是刚需啊。



上图为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五天之内超过5000人丧生,之后两月又有8000人非正常死亡。
所以,伦敦雾霾现象之所以能够得到治理,主要是因为北海油田和产业升级,这两项都和雾霾治理没什么直接关系。
真的希望我国南海也能突然发现一个储量巨大的“南海油田”,然后十年之内煤炭换天然气,解决雾霾问题。
现在说底特律。
底特律雾霾之所以能够治理成功,是因为这个城市破产了。曾经的汽车城,如今只剩下毒品、犯罪和一片破败的建筑。
底特律的破产申请为这个汽车城描绘了一幅惨淡的景象:逾10万个债权人、超过180亿美元的应付款以及处在近40年来最高水平的谋杀犯罪率。密歇根州州长斯奈德在授权申请破产的备忘录中写道:决定宣布破产以前,底特律经历了长达60年的衰退,在这段时期内,现实情况常被忽略。没有工业、人口大量流失当然也就没有污染。
但是,你愿意住在这样的城市里吗?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已经开始骂我“五毛”,这顶帽子扣的究竟合不合适您看完全文再评价。)
我这么说着,有人不信服,那让我们来听听伦敦和底特律的学者、居民自己怎么说吧。
英美资料牛津大学出版社主办的一期《Environmentalhistory》上面的文章《Thesmokeofgreatcities:BritishandAmericaneffortstocontrolairpollution,1860-1914》,详细讲述了这期间英美主要城市对空气污染的治理情况,开篇就告诉我们:
Citiesthatreliedonsoftcoalforfuel,includingLondon,Manchester,Glasgow,Chicago,Pittsburgh,St.Louis,andCincinnati,allsufferedthroughdecadesofdenseairpollutionbeforereliefcouldbefound.(像伦敦、曼彻斯特、芝加哥、匹兹堡、圣路易斯和辛辛那提等城市,直到找到替代能源前都依赖烟煤作为燃料,因而在数十年内都饱受严重的空气污染之苦。)
Theseanti-smokemeasureswentlargelyunenforced...Anyreductionsinsmokethatdidresultfromanti-smokelawsandlitigationweremorethanoffsetbyincreasesfromrapidlygrowingpopulationsandindustries...(这些治理烟雾的措施大部分都没实现……因为反烟雾法律和诉讼带来的烟雾排放减少根本抵不过被迅速增长的人口和工业排放的增长)
具体内容大家可以搜来看看。
至于底特律,我们看看隔壁克利夫兰拍的一首歌曲的MV,对,就是詹姆斯的家乡那个克利夫兰。



我们的经济发展靠詹姆斯撑着。
情况可能会更糟,但至少我们不是底特律。
我们不是底特律!
感觉如何?给你一个这样没有污染的底特律,大家还向往么?
下面说说解决办法。
解决办法以上那些内容并不是为了说明我们只能放任不管,历史上没解决过不代表未来不能解决,还是有许多有意义的措施我们一直在做,而且需要长期坚持下去。
首先是提高燃料(尤其是煤炭)利用效率和废气处理。
但这种方式对改善空气质量效果有限,这是由燃料性质决定的。与大家印象中不同,我国目前的煤炭发电效率世界前三,而且还在继续进步。
(@岂有此理的我和专业的@唐文韬已经给出相关数据)
比如前两年,江苏最大的火电站泰州电厂,“世界上首次将二次再热技术应用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发电效率47.92%,世界第一;发电煤耗256.2克/千瓦时,比当时世界最高水平还要低6克/千瓦时;烟尘、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分别为4.58mg/Nm3、20mg/Nm3、36mg/Nm3,都是世界最低。
但是,套用一句名言:你努力的终点,可能还比不上人家的起跑线。
这就是煤炭啊……
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近些年来一直降低,可仍然在60%以上。天赋差距,有时候不是靠努力可以弥补的。



第二种方式就是新能源了,尤其是核能。
但是,且不论技术上的困难,煤和石油作为主要能源已经上百年,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和技术链,主要工业品都依托这些产业链和技术链,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短期内根本不可能被完全代替。
第三,城市化。
许多公知经常有这么一种论调,我们现在的污染都是由于城市过于巨大造成的,80年代某社会学家早就提出要发展小城镇而不能走巨型城市的道路,如果听他的话就没有这么严重的污染。这种观点和他们当初吹捧马寅初一样,是完全错误的误导。
小城镇并不是某些人幻想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田园生活,居民只要生活在现在社会,就一定要用电,北方还要用暖气。试问,集中供电供暖和分片区建设一堆小发电厂小高炉哪个更环保?
人们说的“城市污染多,农村污染少”“大城市污染多,小城镇污染少”,是因为他们所谓的这些农村和小城镇现代化水平不够,工业少当然污染少,但同时生活水平、享受资源也是远远不及大城市的。
现在正在起飞的那些小城镇污染可比大城市严重多了。换个角度来说,可以等同于“底特律现在的空气为什么比以前好”这个问题,生活水准不同,这种污染轻重的比较是无意义的。



城市化就是人口集聚的过程。城市化越发展,人口越集中,工业生产也就越集中。工业生产越集中,生产效率燃料利用率也就越高,新技术更容易推广使用,同时也更容易监管。所以,城市化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空气污染的一个极好的办法。
可是,同新能源一样,城市化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难道我们在这么长的一段时期内就只能默默忍受雾霾带来的危害?难道一句“为了经济发展”“为了现代化建设”就能让我们这些劳动者们拿健康做代价?
当然不是,还有其他办法。
理性应对在学校选修过城市环境的相关课程,老师反复给大家强调一个观点:
工业化一定会带来污染物,但并不一定意味着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影响。
仔细想想,我们当初为什么要治理雾霾?并不是因为“雾霾是个坏东西,所以我们要治理它”,而是由于雾霾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当然希望根除它,但是当这个目标短期内难以完成的时候,想办法减少它对我们的负面影响才是最理性的做法。
那么,怎么减少它的影响呢?
举个例子,纺织车间中噪声大、粉尘大,前者会造成纺织工人听力下降、神经衰弱,后者则会造成尘肺、皮肤过敏等疾病。另外,长时间站立还会导致静脉曲张等疾病。
假定现有技术下,噪声和粉尘都是无法根除的。这时你想解决这个问题该怎么办?让纺织厂全部关门?
当然不行。正确的解决方法是,给纺织工人佩戴专业的耳塞、口罩,规定工作时间和休假时间,并且定期给他们进行医疗检查,把疾病扼杀在初期。
1844年德国爆发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海涅还为此写了一首诗,多次入选高考历史试卷:
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他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齿:“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我们织进去三重的诅咒——我们织,我们织!”可想而知当时的纺织工人们受到了多么大的摧残。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苏联和中国,纺织工人反而成了很受欢迎的职业。
原因很简单,良好的工作环境、固定的休假、工厂自己的医院免费医疗定期检查、工厂组织的丰富的体育比赛和文艺活动。纺织厂产生了很多的污染物,但是工人们的健康却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反而因为健全的制度他们的寿命稳步提升。
德国也一样,由于二战后医疗保险制度的健全和工会对工人权益的抗争,工人的生活状况稳步提升,再也没出现类似一百年前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的事件了。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如果把国家比作一个大的纺织厂,国家想要进步就必须要发展工业,工业发展就必然会排放污染物,雾霾不可避免。那么除了提高技术减少污染之外,我们同时更需要做的是建立一套社会制度,减少雾霾对居民的影响。
以票券等形式发放用于购买口罩、空气净化器的补贴;建立相关医疗保障制度,雾霾严重的城市居民定期接受免费的医疗检查和治疗;甚至可以发放相关补贴给从事长期在室外工作的公民,用于到附近度假休养,等等。
什么?你说投入太大不可能?
2014年北京市市长王安顺表示,三年内要投入7600亿元治理雾霾,“为了到2017年能够天蓝、水清、地绿,投资一万亿元都值得”。
北京市登记人口有2100万,常住人口有接近三千万,就算3000万。7600亿÷3000万≈25333.33(元)
两万五千多啊同志们!



当然,这笔经费中的很大一部分要用于相关工业农业的治理,可是即使拿出其中十分之一来发放相关补贴和建立医保,每个三口之家也能拿到8000元,很困难么?
所以,不客气地讲一句,近年来由于舆论压力和某些利益集团的煽风点火,我们的环保资金和治理雾霾资金有很大一部分都白扔了,到了真正要蓝天的时候唯一有效的办法还是周边工厂停工、汽车限号。
大家都很熟悉医生白求恩,1935年他从加拿大去苏联参加国际医学会议,惊讶的发现这里的肺结核发病率比革命前下降了一半,而且也远远低于他所在的北美。究其原因,原来是苏联的工人享受免费医疗,定期做身体检查,所以包括肺结核在内的很多疾病都被“扼杀”在摇篮里了,而当时的西方则是“富人康复穷人死亡”。
所以后来他提出了一个很伟大的观点:“现代社会里,保护健康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断变革不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消灭愚昧、贫困和失业,将公民权推行到社会下层的病人中去。”
这正是我想说的话。
面对雾霾面对污染,我们要做的不是停止发展工业,更不是高呼“用爱发电”“等一等你的人民”这种蠢话,而是在治理污染物的同时,建立一套良好的社会经济制度,减少污染对每个人的负面影响。
爱很伟大,但它真的发不了电。



我们当然不想要灰色的天空浑水般的空气,但我们更不想让自己的家乡变成底特律那样,充斥着失业、犯罪以及新鲜的空气。
对于个人而言,我们不能轻视雾霾对我们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不应该过分恐惧,而要科学、理性地看待和应对。再次谨记:工业化一定会带来污染物,但并不一定意味着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影响。
希望每个人都能用科学和理性战胜感觉和情绪对自己的蒙蔽。就这样。
(正文完)
声明:
1.本文中绝大多数观点来源于我校发展研究院某老师的课堂,选这门课是我本科阶段最正确的决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