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武志红提出「父母是孩子想象与现实世界中的过渡世界」这一观点,这对家庭教育带来啥启发( 二 )
4岁孩子爱玩手机怎么办?
特别是我家老陈,在啾啾还很小时,就手动给啾啾做玩具,刚开始啾啾还会各种破坏,现在啾啾都会帮着一起做了。
比如自制电梯:
比如自制火箭:
比如自制红绿灯:
比如自制停车杆:
我也会做一些简单的玩具或手工,陪啾啾一起玩。
比如雪糕棒拼图:
比如中秋节的月夜天灯剪贴画:
有时甚至是看起来没什么必要的东西,比如月亮星星灯。
恰巧前几天带着啾啾读绘本《月亮,你好吗》,故事说的是主角小朋友泛舟时和月亮玩在了一起,之后幸运地邀请月亮回家作客。啾啾特别喜爱这个故事,反复说也希望能把月亮邀请回家。
于是这个月亮星星灯,又被我重新拿出来,带着他玩。在光影间,他特别兴奋地看到“月亮真的来家里了”。这让我觉得,没有“没必要的东西”,只看我们会不会好好利用某种东西来带给孩子快乐。
我们都希望通过这种陪玩的方式,能把现实世界里有趣、神奇的一面,展示给孩子,让他一直能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喜爱。
同时,我们也希望以自身做榜样,让孩子看到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遇到任何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积极的态度。
当然,毕竟啾啾还小,我们的陪玩方式看起来并没有对他产生什么明显的影响,但至少,他绝对不是会沉迷在动画片、电子产品中的孩子。因为现实世界里的玩乐,足够地吸引他,也够满足他的很多心理需求。
【怎样看待武志红提出「父母是孩子想象与现实世界中的过渡世界」这一观点,这对家庭教育带来啥启发】啾啾现在对着简单的接小灯电路小实验,都能自己捣鼓半天,总有着很高的兴致。
他也能自己突发奇想,想到一些能让自己高兴的玩法,玩上很久,比如把毛根一根根插在床栏的布眼上,然后把它们当菜来“收割”它们。这创意真把我看笑了。
想象世界固然好,但孩子终究需要成长,需要独立,需要独自去面对许许多多的的问题,我们更多该考虑的是,在呵护他们精神世界的基础上,如何引导他们拥有热爱生活的态度,和面对问题时积极的心态。
总有一天,他们将学会,何时像个大人,勇敢地出外披荆斩棘,何时做个孩子,躲进自己的世界蓄上能量。
孩子是个独立的人,应该被尊重,被满足。我们也应多看到孩子的需求,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将他们推向现实世界或锁在想象世界里。
别让他们以为自己不被关注,以为自己的需求从不重要,也别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感到失望,而后躲进虚拟的世界再也不出来。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宝藏。
■作为一个有娃的大龄网友,我也面临着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电子游戏观的问题。由于我家娃玩游戏没有节制,经常超过我规定的时间和次数,在这个问题上,我跟娃发了好些火。有时候是因为我心情不好借题发挥,有时候是因为感觉小家伙自制力太差,恨铁不成钢。
但是事后想想,又觉得后悔,不该对她发脾气。看了武老师的三重世界理论,确实受到很多启发。起码我的心态平和了很多,今后在游戏教育方面,也多了一些理论的支撑。
启发1:不需要对孩子玩游戏过分焦虑
以前我一直觉得孩子玩电子游戏不好,一看到孩子拿起手机、IPAD玩电子游戏就感到莫名的烦躁、焦虑,于是要么一把把她的电子设备抢过来,或者严厉地规定玩耍的时间。
但是武老师的观点是,不需要对孩子玩游戏感到焦虑。想想也是,现在的孩子长期接触电子设备,玩玩游戏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小时候没有手机、IPAD这些电子设备,那时候只有小人书,我爸也防着我看小人书耽误学习。到后来再回头看,好像看小人书,跟学习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如果我小时候有这些电子设备,相信我也不会去看小人书,而是玩游戏去了。
现在每个家庭都有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电视等电子设备,想让孩子不接触这些设备,接触了这些设备以后,不用来玩游戏,那是不太可能的。孩子的游戏需求也需要适当释放。
武老师还提到,每个人都有现实世界、过渡世界、想象世界三重世界,而游戏就是每个人想象世界的一部分。在这个想象世界里,由于没有现实的约束,所以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正是因为想象世界有这个特征,所以有些孩子会沉迷于游戏这个想象世界。
武老师还提到孩子爱玩游戏,未必就是网瘾。要推己及人,大人爱玩游戏,是不是就是网瘾呢?如果不是,那么孩子玩游戏,也未必是网瘾。所以不必将孩子玩游戏与网瘾、不良行为、玩物丧志等标签对应起来。
启发2:孩子沉迷于游戏,其实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部分孩子沉迷于游戏。武老师认为,孩子沉迷游戏,其实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这个观点跟我们在法律上的归责原则不谋而合,在法律上,如果一个孩子做错了事,比如侵权,我们一般认为这是家长管教不力,所以后果应当由家长而不是孩子来承担。
同样,孩子沉迷于游戏,肯定也是家长和家庭的教育出了问题。
在孩子玩游戏这个问题上,有两个极端的做法。一个做法是,把电子设备、游戏当做孩子的保姆。曾经我看过一个视频,一个父亲为了哄1岁的婴儿不哭不闹,竟然把手机视频打开给孩子看,而他自己呢,在旁边呼呼大睡。这个婴儿当然不会再哭闹,因为有个电子保姆在照看他。
还有一种极端,是绝对不允许孩子玩任何电子游戏。这导致一个结果,即“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家长看得见的时候,孩子演戏扮乖宝宝,但是一旦家长看不见,孩子玩游戏比谁都疯。说起来我小时候就是这样,家长不许上网玩游戏,而我找各种补课的理由,其实是溜去网吧玩游戏了。
这两种极端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都可能导致孩子沉迷游戏世界不可自拔。
所以,归根到底,孩子沉迷于游戏这件事,问题出在家庭教育,出在家长。家庭没有扮演好过渡世界的角色,导致孩子倾向于想象世界。
如果孩子和父母在游戏这件事上缺少正面沟通,就处理不好三个世界的关系。在把游戏当做保姆的案例中,父母给孩子的自由度过大,推卸了自身对孩子的管理、教育责任,把孩子推向了想象世界。而绝对禁止孩子玩游戏的案例中,父母给孩子的自由度完全没有,孩子在现实世界感到压力,只能向想象世界寻求安慰。这二者都不可取。
所以,要防止孩子沉迷于游戏,树立正确的游戏观,结论就出来了,那就是武老师给我的第三个启发:
启发3:给孩子构建一个尊重、自由的现实世界,是防止孩子沉迷于想象世界的好办法
要想平衡三个世界的关系,首先是父母要把孩子当做独立的、有自我意识的人,而不是家长的附庸。这意味着,要尊重孩子。在玩游戏这件事上,也是如此。
在尊重的基础上,与孩子就游戏问题平等地沟通,给他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只有孩子在现实世界感觉到被尊重,他的自尊心和被需要感才会得到满足,他才乐意与家长在现实世界沟通交流,而不是一味向虚拟的游戏世界逃避。
尊重孩子,则意味着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让他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务,只有当他无法决定,或者处理不好时,家长才需要介入。在玩游戏这个问题上也是一样。给孩子决定是否玩游戏,玩多长时间游戏,怎么玩,可能效果反而比规定他不玩或者怎么玩更好。
不过正如俗语有云,说时容易做时难。尊重和自由的现实世界,确实能够解决孩子向想象世界逃避的问题,但是由于孩子心智不太成熟,过度的尊重和自由,反而会让事情变得糟糕。这个度就很难把握。
坦白说,这个问题我也没什么好办法。不过我想各大游戏厂商,比如腾讯、网易应该早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并尝试着去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武老师提到腾讯方面推出了一款叫成长守护平台的公众号,这款公众号可以为家长和教师,在培养孩子健康游戏习惯方面提供一些帮助。
我专门去看了一下,这个产品分为家长端和学生端。在家长端,家长可以在游戏时长、游戏消费等方面,对孩子的游戏习惯进行管理;在学生端,孩子可以统计自己的游戏行为数据,自主设定游戏时间。
这是一个有趣的设定,在这种设定下,孩子在玩游戏方面确实有一定自由,家长也没有脱管,双方确实可以在科技面前坦率沟通,毕竟游戏数据骗不了人嘛。
我认为这样的公众号是个有益的尝试,希望更多的游戏厂商加入进来。这种尝试也许能够为武老师的三个世界理论提供更多的支撑、论证素材,进而解决家长们的关切和焦虑。
如果是这样,那就善莫大焉了。
■作为一个手机不离手的重度手机瘾患者,我一度以为走路看手机,吃饭看手机,躺在床上看手机,这都是现代人的常态。
微信、、微博、抖音,还有各种新闻网站,我都会时不时看一下。
尤其是看小说或玩游戏的时候,三四个小时注意力都在小小的屏幕上也很常见。
由于工作也需要用手机,主要社交活动也是水群和水,我几乎可以说全天候在线。
这种生活已经过了三四年了,都忘了以前没有手机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了。
直到前两天的时候,突然想到如果以后老了,眼睛坏了怎么办。
然后我就把手机关机了,出门骑上单车,去林荫路上吹风,放下手机才能看到那种光影变化,才能闻到桂花的香气。
摘下耳机才能听到虫鸣鸟叫的声音。
我不否认游戏以及一些动漫是一代人的情怀,带来了很多快乐,也带来了很多产业,也有很多人从中收益。
但再完美的虚拟世界,也代替不了真实的世界。
用智能音响讲的故事,和爸爸妈妈搂着你讲的,完全不是一个体验。
亲手堆沙堡,堆雪人,做陶器,堆积木,比起在我的世界里堆像素更能拓展对世界的认知。
在绿茵场里踢足球,比起在王者峡谷互喷,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当然,让孩子进入现实,并不能靠把孩子的网断了,把电断了,而是你要去投入时间,投入精力去引导。
设计游戏的人,拿着几千万的提成,引导你孩子玩游戏,你想着一点都不付出就实现同样的效果,那未免就太天真了。
父母带着玩比孩子自己上网玩强,但很多是父母带着孩子学习,更多的是父母盯着孩子,不让玩,然后要求他们学习。
孩子不快乐最后怨谁呢。
怨在公司做996社畜的父母没时间陪他们?
怨所有学生都在内卷上那几个重点高中,名牌大学?
让孩子又快乐,成绩又好是最好的结果,也是每个父母要追求的目标。
题目里的观点其实也挺虚的,实际操作中估计会被误读为让孩子远离虚拟世界。
但离开了虚拟世界,他们能给孩子的,只有几套试卷和四面墙。
或许也有一些启发吧,就是还把自己当孩子看的成年人,能试着把手机放下,从自己做起,或许对孩子成长能有一些帮助。
■我看完了,确实受到了启发。
我感动的痛哭流涕,把这个文章,转给我妈看,我妈看完了说了一句
这有啥用啊,作为普通人家的孩子,你不努力学习,你扯这些,有啥用?
那都是理想,要是现在的教育没这么大的压力,高考没那么重要,谁不想这样教育孩子?
不是每个家庭,都可以让你衣食无忧,这种理想的教育方式,需要的不仅仅是家庭教育,也需要钱的
按照武老师说的,很多孩子更愿意活在虚拟世界,是因为他们觉得在现实世界里没有“权力”、没有自由,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我不去否认这些,因为他确实存在,可是,不这样,怎么办呢?
还是回到那个问题,整个中国,除了富豪以外的阶层,孩子教育的压力,有多大?
没上学就要学兴趣班,上了学,更要学。
上课学,下课也得学,周一到周五上课,周六周日,还要上课外辅导
你不学,周围的孩子,都在学,不学怎么办?
家长的想法很简单,你不学,你的未来怎么办?
父母不能保证你的未来,你不学,怎么上一个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学?
怎么找一个好的工作?怎么娶妻生子?
这些问题,很现实啊
而且会越来越严重
教育的压力不去改变,空谈理想,我觉得不太现实
■谢邀。
讲真,可能是我理解力比较差,开始都没看懂这个问题······
为了能写这个回答,我还特地去看了一下原文章。看完才知道,武老师是针对电子游戏成瘾来写的。(就凭我这认真劲,题主你不给我个赞合适吗?)
文章中,武老师用三重世界的观点来解释了一下他对于电子游戏的看法,在此摘录一下:
想象空间、现实世界、过渡空间。我们每个人都有三重世界,孩子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这三重世界对孩子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①想象空间:满足孩子想象的需求。一个人纯粹地停留在想象世界里,就叫做想象空间。电子游戏,就是孩子想象空间的一部分。②现实世界:满足孩子的现实需要。③过渡空间:父母给孩子提供的容器所以,父母要做的就是,既要允许孩子有想象的空间,同时也要去引导他走向现实。此时,父母就是孩子的一个过渡空间,承担着连接孩子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功能。而后,武老师后面提了两条措施:
- 中天北城项目规划的教育资源怎样
- 小区恶邻不文明养狗,早上一大早将狗拴在楼门口,狗叫吵醒整栋楼,该怎样对待这样的邻居
- 怎样从零开始学习画插画
- 经常出差的人怎样找女朋友
- 怎样更好的简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呢
- 怎样看待在大学里埋头苦学的一帮人
- 雅思口语怎样在一个月左右迅速提高?
- 怎样看待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肝糖元教师节晚上宿舍灯光阵型工作人员公器私用趁机表白
- 北京人怎样反驳「北京考生高考只要考400分就能上清华北大」的谣言
- 中国的四大直辖市在国外知名度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