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武志红提出「父母是孩子想象与现实世界中的过渡世界」这一观点,这对家庭教育带来啥启发( 三 )
1)尊重孩子有想象的空间2)让孩子在现实中得到基本的满足总体上来说,武老师说了点正确的废话,简而言之就是,父母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引导并且帮助孩子梳理好现实和电子游戏的界限。
提出的解决方法可能会有些作用,但是因为对于成瘾的原因分析过于浅显,可能没有办法对所有群体产生比较好的效果。文中也仅仅是给出了一个个例,所以其效果还是存疑的。
“成瘾”(addiction)一词最初仅用于药物依赖,类似的成瘾标准被应用于一些行为障碍,如饮食障碍、赌博成瘾、计算机成瘾、电子游戏成瘾及某些技术的过度使用。网络成瘾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这些网络成瘾者与赌博成瘾者非常相似,均为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行为冲动失控,导致上网者学业失败、工作表现变差、婚姻不和谐甚至离异。I.Goldberg首先提出将此现象命名为“互联网成瘾症”(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简称IAD),IAD临床上也称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internetuse,简称PIU)。一些研究还描述了网络成瘾的表现: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下网后感觉不快;在个人现实生活中花很少的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及与他人交往;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倾向于否认过度上网给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造成的损害虽然定义有所不同,但是有很多学者,都认为,过度沉迷与电子游戏及网络,应当归属于一种临床心理疾病。
而对于网瘾的成因,不同学者也给出了不同意见:
而Young在美国心理学会105届年会上发表的研究报告“病态的网络使用的原因”。她分析了396名世界范围的网络成瘾者,发现病态的使用网络者很少将网络作为搜索信息的工具,而是在网络上寻找社会支持,寻求性满足和利用网络创造新人格面具。
而Davis,则将网瘾归因于非适应性认知之上:
Young的ACE模型和Dvais的认知——行为模型从网络的物理特性和人的认知特点来解释网瘾成瘾的现象,但是忽略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近期的研究还认为,抑郁、性需求、饮酒、孤独等因素也会对网络成瘾产生影响。
可以说,影响网络成瘾的因素极其复杂,而临床常用的IAD治疗方法有:
①打破定势,②外力制止,③制定合理改变目标,④戒断(Abstinence),指戒除特定成瘾行为但允许其保留非成瘾的上网行为,⑤提醒卡,⑥个人生活调查,⑦社会支持,⑧家庭治疗。可以看到,武老师仅仅是化用了其中部分措施,并且没有严格针对特定群体予以分析,所以我还是对此类观点报以保留意见吧。
可以学,但是不一定会有用。
建议,家里如果有电子游戏成瘾的孩子,还是尽量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
(正规三级以上医院,非戒网瘾机构)
以上,我是!@Puddle,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本文结论根据知网引用较高的几篇文献得出,非心理学专业人士,请专业人士看见时能予以指正)
参考文献:
刘树娟,张智君.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生理模型及研究展望.应用心理学,2004(02):48-54.崔丽娟,王小晔.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3(03):501-503+500.欧居湖.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3.林绚晖.网络成瘾现象研究概述.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01):74-76+80.■卡夫卡在《致父亲》中写道说,“我是你教育的产物,你是我衡量万物的尺度。”
《致父亲》是一封长达三万字的信,他通过描述他与父亲的关系,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个暴君式的家长形象,控诉了专制家长对孩子的摧残。
卡夫卡一生因此也生活在孤独和恐惧中。
而像卡夫卡父亲这样的家长,在中国是司空见惯了。父母总是对孩子期望过高、管制过严。由此而引发的事端更是不计其数。
所以武志红老师说的,孩子愿意活在虚拟世界,是因为在虚拟世界里,孩子才能找到掌控感。我是非常赞成的。
前阵子新闻中报道的14岁的初中生,被妈妈打了两巴掌,跳楼身亡。
这个问题也给我带来了深入的思考。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孩子近在咫尺,我们却“看不见”他,“看不见”他的需求、情绪。
养育是一场修行,孩子的一生会带着父母的印记。
今天要给大家推荐一本书《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学会做不焦虑的父母,允许孩子犯错,看见孩子的情绪。
更能让我们了解养育就是一个状况频发、不确定性很强的过程。
这本书的作者是丽莎·舒格曼。她有着十几年的儿童教育经验,她也是专栏《这才是真相》的作家。著有畅销书《波士顿环球报》。
在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养育5-8岁孩子的心法,书中罗列了养育过程中的18个误区。
每一个小部分作者都结合了一些切实的案例,或者是自己孩子的亲身经历,来警醒读者,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养育出完美的孩子,而是培养出独立、抗压力强的孩子。
01“接纳”才是孩子成长的推手?作者舒格曼说,“当您接受了孩子‘生而不同’理念,真正认同孩子的发展遵循其独特的生理时钟,您就在家庭教育方面领先于其他家长了。鼓励孩子认清自我、接纳真实的自己是家长信任孩子、支持孩子的表现。孩子一旦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就会发挥出无限的潜力。”不幸的是,很多孩子没有被如此对待过。
有一天晚上,卡夫卡因为口渴,想要喝水,可能也是想要激怒父亲。父亲就把他抱到外面的阳台上,关上门。
时隔多年,卡夫卡回想起此刻,都如鲠在喉。
这样的事情好像发生得再常见不过了。
长期被这样对待的孩子,他们时常会感觉到自己不被爱,不被接受,自己的需求不被“看见”和认可。
他们会一味压抑自己的需求,来满足别人,从而使得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损害。
更严重的是,他们的自我认知会在无形之中被瓦解,渐渐活成一个“空心人”。这些负面影响会波及到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接纳孩子的情绪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其实,有时孩子不是要故意对着干,而是因为他太小,他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有不当之处。
而此时,我们往往会觉得,孩子就是故意气我们。
其实不是,当我们了解到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或许更能够接纳孩子的不良行为。
《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的作者,舒格曼的女儿莉比,也患有双重人格障碍。
双重人格障碍在她女儿身上的表现是,上一秒还开开心心的,下一秒就嚎啕大哭。经历了整整十年,她才变得平易近人。
但是作者对待女儿,是以一种“等花开”心态。
孩子,就像是花朵。多点时间,多点耐心,让她慢慢绽放吧!
02生活已经很残酷了,不要再做孩子的“直升机”父母了??很多父母跳不出“直升机父母”这个坑,整天盘旋在孩子身边,恨不得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金钱都投注给孩子。
那个被妈妈扇了两个耳光,跳楼身亡的初中生之所以去跳楼,绝对不仅仅是因为那两个耳光,而是因为他已经彻底失望了,对自己的人生失去了掌控感。
在《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这本书中,作者列举了18个养育误区。
例如“成绩至上”
“孩子离了父母不行”
“如果惩罚孩子,他会恨我”
“想让孩子保持竞争力就应该多报兴趣班”
“孩子的性格和心态是天生注定的”
···
你以为孩子要以学习为重,他离了父母不行,于是你事事包办,把他学习成长的机会,全部用了。
该发展的能力没有发展,于是等他长大了,你骂他,怎么这个都不会,怎么这么蠢!
这其实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也剥夺了孩子的价值感。
每个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所谓归属感就是,确认自己的重要性。而价值感就是确认自己有价值。
孩子考了98分,你质疑,“你怎么搞的,怎么只考98分,还有两分丢在哪里?”眼里只有那被扣掉的两分,却看不到他为98分所付出的努力。
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给他报五六个兴趣班,几乎把孩子所有的时间都压榨了。孩子学得不怎么样,你说,“你看爸爸妈妈这么辛苦赚钱,都是为了你啊!你还不好好学。”
而这些行为和言语会给孩子造成无形的压力。
研究表明,长期的慢性压力,会导致较高的皮质醇水平,会弱化海马体里的细胞,甚至会杀死它们。而海马体是产生创造力和储存记忆的地方。这些“误区”看似是为了培养出完美、优秀的孩子,实则有可能给孩子造成长期慢性压力,导致记忆力和创造力的衰退,成绩提不上去.
受到父母的责备之后,孩子压力更大,从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有时候,因为我们过于追求“完美”,希望事事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却在无意间剥夺了孩子成长的需求。
成长和犯错的过程,需要孩子自己去经历,如果一味的包办或纵容,他们就失去了探索世界的能力,也失去对生活、学习的掌控感。
03育儿先育己,接纳自己才能真正接纳孩子?最近女儿有点情绪上的问题,而我被diss了。
“你就应该好好陪孩子,不要花这么多时间在阅读、写作、运营自媒体上了。”
但是,当我跟女儿说,“妈妈只有有能力爱自己,才有余力爱你。你觉得妈妈应该怎样爱自己?”
她回答,“妈妈你爱自己就应该把时间多分给自己一点。”
她的回答令我很震惊,也很欣慰。因为我的想法在一个四岁小孩这里得到了理解。与孩子之间心意相通是一件特别棒的事。她理解我的难处,我理解她成长的不易。
一次看到“双腿已经流浪到外星”的廖智的视频,我不禁泪目。2008年汶川地震,她被困在废墟中,等了30个小时,终于被父亲发现了,后来被救出来。也是因为这次地震,她失去了双腿。
廖智
有一次,她带着假肢,走在路上,碰到一群孩子,她听到孩子在后面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
有一个胆子比较大的孩子,跑到她跟前,对她说,“阿姨,你是机器人吗?”
廖智一边模拟机器人的动作,一边用机器人的口吻顺着孩子的话说,“你好,我是长江1号,我可以跟你握手吗?”
这个小男孩瞬间手舞足蹈惊呼,哇!我看到机器人了!而周围的大人,都对着这个男孩作出“嘘”的手势,“不要这样讲,要有礼貌。”
一个内心充满爱的人,才会如此坦然面对自己的伤痛,才会如此去呵护一个陌生孩子的好奇心。
即便是她已经失去双腿了,她依旧将家庭、事业经营得如此之好。
她从心底里接纳自己,接纳自己已经失去双腿的事实,只有真正接纳自己的人,才能笑得那么肆意,活得如此坦然。
只有真正接纳自己,才会爱自己,也才能有余力爱孩子。
特斯拉CEO埃隆的母亲,梅耶·马斯克说,“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看到你在成为更好的自己,除此之外,都不重要。”当我们允许孩子做一个平凡人,接纳孩子的缺点,在此基础上,帮助他慢慢进步,才有可能收获。
?结语那么《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这本书它是围绕孩子身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核心点展开讨论的,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我们的父母们都太焦虑了。
其实孩子的行为不良、成绩一般、沟通障碍等等一些问题,它们出现在生活中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圣严法师写过十二字真言,“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这其中最难的就是接受它。但也只有真正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我们才能放下焦虑、耐心引导,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成为孩子成长的推手!
-END-
■看到这个题目,看到武老师的论点,我个人十分有感触,也非常赞同武老师关于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和过度世界的说法。
- 中天北城项目规划的教育资源怎样
- 小区恶邻不文明养狗,早上一大早将狗拴在楼门口,狗叫吵醒整栋楼,该怎样对待这样的邻居
- 怎样从零开始学习画插画
- 经常出差的人怎样找女朋友
- 怎样更好的简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呢
- 怎样看待在大学里埋头苦学的一帮人
- 雅思口语怎样在一个月左右迅速提高?
- 怎样看待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肝糖元教师节晚上宿舍灯光阵型工作人员公器私用趁机表白
- 北京人怎样反驳「北京考生高考只要考400分就能上清华北大」的谣言
- 中国的四大直辖市在国外知名度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