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定律」真的适合所有的领域吗
看到大家都从不同的领域入手谈论“一万小时”的话题,我也从我之前所处的电竞行业,来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吧。当我在电竞领域取得了一点成绩之后,很多人都把我标榜成学习和赶超的目标,我也经常会收到很多电竞爱好者或者家长的提问,其中问到最多的是这么一句:我很热爱电子竞技,我有机会成为职业选手么?如果换在几年前回答这个问题,我肯定会给出很多专业建议甚至直言不讳其中的残酷,但是现在,随着电竞行业整体的发展日趋成熟,电竞职业选手正在逐步成为一个认可度、接洽度更高的“大众职业”。我想通过自己十多年的电竞生涯,加上一些心得感悟,结合流行已久的“一万小时”理论,给更多年轻朋友阐述一个道理:只要你正确地理解并运用好“一万小时”,你就能够在电竞领域取得一定成绩。关于“一万小时”我当时第一次看到“一万小时”这个理论时就觉得特别有趣,翻阅一些相关资料后,我便在脑海中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一万小时”定律在电竞行业是否同样适用呢?【「一万小时定律」真的适合所有的领域吗】想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一个概念:所谓的一万小时并不是确数,这只是一个平均值,或者更加模糊一点来说,一万小时只是一个衡量标准,仅此而已。
再来谈谈“天赋”说到电竞行业,和其他成熟领域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电竞行业目前在中国仍算是新兴产业,这中间存在着巨大的未知和机遇,这些都可以看作电竞行业的不确定性。正是由于这种特性的存在,让“天才”这个词在电竞圈时常被提起。
我的职业生涯里也遇到过很多天才选手,像大家公认也比较熟悉的CQ2000、xiaoT等等:CQ2000是中国电竞最早的领航者之一,xiaoT可以说是一战成名的代表……这些人都有着高于常人的天赋、灵性,而另一方面,这些电竞圈里的“天才”们可能并没有太强的持续性、延续性。这可能与他们所处的环境、心态都有很大关联,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时间上的付出并不算突出,某些时刻他们甚至处于“懒惰”的状态。我们也可以转换到传统的篮球领域来看,比如大家熟知的科比和麦蒂。这两位都是公认的天才型选手,但他们在事业上获得的成就却大相径庭:科比获得过5次NBA总冠军,而麦蒂则始终无法走到最后。这其中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深究,但我相信大家都听说过那个故事——“凌晨四点洛杉矶”。天赋可以决定你进入一个行业的起点,但可能没办法直接决定你会达到的高度。
回过头来说说“时间”说回“一万小时”的概念,我在前面也提到了一万小时更偏向于一个衡量标准,它在我的理解中是一个立体的表现,具体可以拆分成很多部分。
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就是时间本身:想要在电竞行业取得过人的成就,必须要有一定量的时间积累,这些时间是你在游戏细节方面取得突破的重要保障。就拿War3来说,一个选手在一局比赛中需要关注的点非常多,战术转换、建筑布局、骚扰时机、MF路线……这还不包括操作本身,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不断的推敲、改进,这些都需要时间上的累积。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在打职业的时候,每天的训练量都是十分固定且惊人的,少则12、3个小时,多到18、9个小时,这些持续的时间投入,会对我自己形成长效、稳定的刺激,对于一些习惯性记忆的养成是很必要的。要知道,在高强度的对抗中,很多机会和抉择都在一念之间,我们做出怎样的判断,更多的可能是出于一种本能,这种本能就是积累的成果。
“质量”很重要然后,是不是只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我们的游戏水平就一定可以提高?也不一定。这里就要引申出“质量”这个问题。这是十分好理解的一句话:你整天和一群低水平的人对抗,效果肯定不如和一群高水平的人对抗。
还是拿我自己来说吧,我从下定决心想要成为职业选手开始,就一直渴望和比自己更强的选手交手,即使我很难从他们身上取得胜利,但这样一个痛苦甚至是自虐的过程,却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强的动力和更明确的目标。这就是所谓的“质量”。就好比如今的职业选手,他们在平时训练中要么约战其他职业选手,要么和高水平的路人玩家对垒,绝不会把时间都消耗在“虐菜”上面,因为这是收益甚微的。类似的例子在传统体育里面也是比比皆是,比如之前惊动足坛的“莱斯特城奇迹”,他们的当家球星瓦尔迪就是真实的写照。瓦尔迪从15岁就开始接触业余足球,虽然他在效力过的球队中一直都表现出色,但由于长时间处于低水平的对抗,在加入莱斯特城的第一年,他的状态其实相当糟糕。试想下,假如瓦尔迪从踢球之初就效力于高水平联赛,他的成就或许会更快取得。
千万别忘了“反馈”此外,还有一点,在于反馈。当你保证了一定量的高质量训练后,反馈又成了很重要的一环。反馈又可以分为两部分:他人和自己。
当你身边聚集着一个或多个“良师益友”一样的人,他们可以对你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俗话说“旁观者清”,身边人的视角和看法,肯定和你自身有很大区别,多听他们的反馈和建议,对自己的提高也是很有帮助。自己的反馈,最重要的地方在于自我总结和修正,这也是我以前一直喜欢做笔记的原因——我在每次失利后都会在笔记本上记录下错误和问题,这些失败的案例会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在同样的地方跌倒两次。这也印证了那句老话:失败是成功之母。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也明白了我所想表达的意思:当你全情投入到电子竞技,并为之竭尽所能付出所有,终有一天你会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电子竞技的今天,犹如雷雨过后阴霾消散的天空,更容易引人注目,也更需要有梦想肯付出的新鲜血液。梦想,始终是支撑电竞蓬勃发展的最强动力。|一萬小時定律至少包含兩個方面:1.持續專注的意志和態度;2.正確的方法論。如果只學到態度,而不去研習正確的方法論等於白搭。MalcolmGladwell寫「Outliers:TheStoryofSuccess」的時候,說的是「一個人的技能要達到世界水平,他的練習時間就必須超過10000個小時——任何行業都不例外」;而不是「一個人練習時間超過10000個小時,就能達到世界水平」。「練習10000個小時」只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要條件!成為任何一個領域的專家都有大前提:老天有沒有赏給你吃這門飯的本事。
■只要你足够专注、善于思考、勤于总结,1w小时可以让你在很多领域独当一面。以柳比歇夫为例,他从1916年(26岁)到1972年(去世),56年如一日详细记录自己每天的时间开销,他应该是1w小时最好的研究模板。
柳比歇夫每天的纯工作时间为7、8个小时。纯工作时间不包括吃饭等日常活动,也不包括工作的时候开小差的时间,就是专心于做你手头上事情的时间。按一年365天,一天7.5小时计算,56年如一日,他专注于做事情的时间为:365*7.5*56=152040h.柳比歇夫取得的成就部分摘录如下:(如果感兴趣,可以查看格拉宁写的《奇特的一生》)
他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他讲课,当大学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一个室的负责人,还常常到各地考察;三十年代他跑遍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去过许多集体农庄,实地研究果树害虫、玉米害虫、黄鼠……在所谓的业余时间,作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类。单单这一项,工作量就颇为可观:到一九五五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三十五篇地蚤标本。共一万三千只。其中五千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总计三百种。这些地蚤都要鉴定、测量、做切片、制作标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多五倍。不要觉得坚持1w小时很容易,你可以自己试试每天集中2个小时的纯时间做一件事情!对于背单词这样无爱的事情,不说1w小时,每天2个小时坚持一年,绝对能把你熬吐血!2009年的时候,我知道1w小时法则,当时为了激励自己学习英语,在笔记本写了下面的列表。(注意:下表没有经过仔细考证,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只是个人的主观推算。)
海伦凯勒,又聋又瞎,用手感觉老师舌头和嘴唇的动作,学会说话。三年时间,估算每天8小时,3*365*8=8760h,参考书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钟道隆,逆向英语,自学一年成翻译。一年时间,估算每天5小时,1*365*5=1825h,参考书籍《英语学习逆向法》;李阳,疯狂英语,高中时,曾一度是我的偶像。当时他在兰州大学读书,四个月,在1988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获得全校第二名。四个月不可信,估算6个月,每天8小时,6*8*30=1440,好像任意一本疯狂英语的书都有这个故事;俞敏洪,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把第二册到第四册的200多篇课文学完了。估算75天,每天15小时,75*15=1125,参考某大学励志视频。当时记得视频里面还有一句话,如果谁能做到把新概念英语4册背到滚瓜烂熟,xdf直接录取你为老师。如果你能坚持1w小时,我相信你在新概念这套教材绝对可以称得上权威;一个人一生想在3到4个领域发展到世界顶级水平,这不太现实,这几个领域应该可以排一下优先级。选定一个领域花费做1w小时之前,麻烦你想清楚一个问题,你是不是对这件事情感兴趣?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对什么事情感兴趣,只知道自己对什么事情不感兴趣。其实你可以这样问自己,“如果有花不完的钱,我会做什么?如果我一无所有,你会做什么?”这样大概就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了,然后再考虑1w小时的事情。
成功学会告诉你地球是圆的,从你站的地方往一个方向走,一定会绕地球一圈最后回到起点。在实际执行的时候,前方可能有火山、有悬崖、有海洋,你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有坚定的信心、有足够的耐心,才能绕地球一圈回到起点。成功学大多数时候只能告诉你往前走,却忽略往前走过程中的太多细节,你如果不会自己思考、总结、执行,最后有1w小时的积累也是白搭。退一万步说,就算你用了1w小时没有做成什么,你把自己这1w小时的失败经历写成书出版,肯定也能成为畅销书,书名我给你想好了,《1万小时不能做什么!》。我想作为失败学的开山之作,我肯定会去购买这本书的,我会好奇什么事情每天做5个小时,5年半不间断,却做不成功。
在MalcolmGladwell《Outliers:TheStoryofSuccess》的中文版《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中,“10,000-HourRule”应为“一万小时法则”,而不是“一万小时定律”。以我的理解,“法则”是方法、是原则、没普适性、不一定正确,“定律”是结论、是事实、有普适性、是比较正确的。
我觉得1w小时法则的意义,是给普通人一种可能成为某个领域专家,触手可及、可执行的方向,它能给普通的你我向上走的希望。至于你最后有没有到达终点,怎么达到终点,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给你前进的方法和动力。当人生充满不确定性,1w小时这个可量化的标准,会让你不至于迷茫堕落,而是有方法有希望的前进。
■我相信在写作领域也有一万小时定律,因为我就是靠着一万小时定律实现了自己的梦想。2012年,我看到了一本改变我一生的书,叫做《异类》。这本书里说,要想成为天才,需要一万小时精进而努力的练习。很多世界上的成功人士,在其为世人所熟知之前,都度过了这样的阶段。在读这本书之前,想必你和我一样,以为天才就是天才,天才有超越旁人的地方,天才是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无法逾越的。可是这本书告诉我们,没有什么遥远的恢弘的梦想能抵得过我们天长地久的坚持。后来,我在网上搜索一万小时理论的时候看到了作家彭萦的一篇文章,作为这个理论的实践者,她向我提供了一条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写下你最想实现的那个梦想,然后开始一万小时倒计时。通过这个方法,她将阅读与写作的时间记入“写作”这个梦想,后来出版了自己的书,成为了专栏作家,一步一步地靠近愿望中的自己。她还将做心理研究与性格分析的时间记入“MBTI性格分析”这个梦想,为自己的职业拓展了更多的可能。于是,在2012年的8月,我像她一样,开始了自己的“一万小时梦想之旅”。我只有一个梦想——出版一本书、成为一名写作者。随后,我在记事本的最后本该是通讯录的那几页,开始记录自己在写作这件事儿上所花费的时间,并且开始倒计时。那个记事本,我到现在还留着。就是这四页纸,改变了我之后的一切。特意拍照给大家看。(请忽略我的字写得不太好看哈。)第一列写的是日期,从2012年8月25日开始,距离今天已经快4年了。第二列写的是我进行“一万小时训练”的内容:写作的文章题目,以及耗费的时间。以前我以为写作靠的是灵感,但是从那天开始,我再也不靠灵感来支撑,而是靠着自己的“练习”。所以,连写作这种看起来如此依赖灵感的梦想都能通过练习来逐渐达到成熟,还有什么不能通过练习达成呢?最后一列是时间的倒计时。
- 每天工作学习十几小时,睡眠六七小时的高效人士就不累吗
- 现在的你,跟小时候想象中的你,吻合吗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吗
- 每天花费八小时或以上,在 15 - 20 天内能学会或完成的事有哪些
- 中国人在小时候通过电视会学到baka、nani等外语,其他国家的人也会有类似的情况吗
- 在北京月薪一万怎样拥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 如果一天只睡 6 个小时的话,应该几点睡觉几点起床精神相对较好
- 如果所有人的工作时间都维持在每周40小时,我们的国家会发生啥样可怕的事情。
- 9:37到北京站,21:15从北京西出发,中间近十个小时可以咋吃咋玩
- 自己怕变得越来越虚伪,以前小时候痛恨鄙视的一群人 却要慢慢学成他们的样子可以咋办
- 怎样看待清华大学官博发布清华学生的作息表,每天只睡5小时?这种作息方式是否在透支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