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宁德时代声明“我们不造车!”


华为、宁德时代声明“我们不造车!”文章插图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采访人员 翟亚男 北京报道
不久前的一则消息 , 让外界对宁德和华为造车有了各种新的想象和解读 。 11月14日 ,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央视《第一发布》上宣布 , 长安汽车将携手华为、宁德时代联合打造一个全新高端智能汽车品牌 , 并且宣布未来五年将推出105款车型 , 其中包括23款新能源车 。 这一消息被外界第一时间解读为华为和宁德即将参与造车 。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 , 很快上述两家分别表态“绝不造车” , 由此引发的各种想象瞬间化为泡影 。 作为汽车智能系统提供商和汽车电池供应商领域的龙头企业 , 华为和宁德似乎更明白术业有专攻的道理 。 两家企业在汽车领域有很多合作伙伴 , 与长安的合作也是一次谋求共赢的助攻 。
“造车”非我本行也非本意
11月25日 , 华为内部网站心声社区刊出了一份名为《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的内部文件 , 文件重申:华为不造整车 , 而是聚焦ICT技术 , 帮助车企造好车 , 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 该文件获得了任正非的签发 , 同时在文末强调“以后谁再建言造车 , 干扰公司 , 可调离岗位 , 另外寻找岗位” 。 在官宣不造车的同时 , 华为也对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 , 对智能汽车业务全面调整 。 华为目前拥有四大BG:运营商BG、企业BG、消费者BG和Cloud&AI产品与服务BG以及一个BU , 即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
“华为现在的策略是要通过自己的核心技术积累 , 对外进行赋能 , 才能把整个产业链做起来 。 这时候他特别需要合作伙伴的支持 , 而不是所谓的“吃独食” 。 如果有人一直在讲自己造车 , 将对华为和其他很多车企的合作会构成很大的负面冲击 , 如果这些车企有所担心 , 华为整个策略的推进都会受到影响 。 ”达睿咨询创始人、首席分析师马继华认为 , “华为的汽车业务进行整合以后 , 对于未来跟车企深入合作有很大好处 。 以前华为只集中于车辆集成方面 , 主要给汽车厂商提供技术 , 一旦跟消费者业务相结合 , 就是把汽车当成一个大手机来做 , 可以发挥它在终端应用开发方面的经验 , 通过汽车作为终端 , 跟终端最终的用户构成连接 , 产业价值比以前要大得多 。 ”
其实 , 华为的意思已很明确 , 就是要告诉合作伙伴 , 华为只做增量部件提供商 , 而不是亲自出手 , 车还是车企的 , 虽然跟消费者做了连接 , 但是不会和车企抢客户 。
也就在25日同一天 , 有关宁德时代造车的消息纷纷见诸报端 , 采访人员联系到宁德相关负责人 , 该人士明确表示“宁德时代没有造车的计划” 。 作为全球新能源动力电池的老大 , 宁德早早地打开了与一流汽车企业、上下游重要零部件供应商、技术公司、国际知名汽车企业的合作大门 , 以圈住自己的市场份额 。 显然 , 宁德时代不是一个被动选手 , 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还是更愿意主动出击 , 寻求共同合作 。
由此看 , 宁德这一次更看重的也许是和华为的联手 。 宁德时代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有一定的话语权 , 可以为全球新能源应用提供一流解决方案 , 是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系统提供商;华为则在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方面是全球领先的提供商 。 显而易见 , 宁德时代能够帮助华为推进汽车电动化 , 而华为则可以帮助宁德时代进一步牢固自己的行业地位 , 同时二者又能够将汽车行业推向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升级 。 “但造车并非两家的本行 , 踏入一个自己的非专业领域 , 不是尝试那么简单 , 可能会摔不少跟头 。 从造车新势力的表现看 , 其耗费的资金 , 更是像填一个无底洞 。 这显然并不符合华为和宁德目前的战略目标 , 所以这是一个很靠后的选项 。 ”有业内人士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