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古方—补阴汤,滋阴降火,润燥泄热,五脏阴虚皆有效
中医上有“瘦人多火”的说法 , 这里的火 , 大多是指阴虚导致的虚火旺 。 火太旺了 , 体液便容易被蒸发 , 形成火有余 , 水不足的局面 。 火多则热 , 水少则干 , 所以整个人看上去不仅干瘦干瘦 , 有时候还咽喉疼痛口干舌燥 , 甚至手心足心热等 。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清代名医陈士铎的补阴汤 , 这味方剂正是治瘦人火有余 , 水不足的对症之方 。
文章插图
补阴汤组成:熟地 , 元参 , 生地 , 麦冬 , 白芍 , 丹皮 , 沙参 , 地骨皮 , 天门冬 , 陈皮 。
此方既名补阴汤 , 当然是补阴虚 。 阴虚是多个脏器系统组织的病变 , 常见有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胃阴虚证、脾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等 。 表现有低热、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盗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舌红少苔 , 脉细而跳动频繁等 。
此方滋阴降火 , 润燥泄热 , 五脏阴虚皆可在此方基础上加减使用 。
文章插图
先看生地和熟地合用 , 不仅补肝肾 , 还滋阴生津 , 补血润燥 。 生地、熟地虽同是地黄 , 但炮制方法不同 , 药性有差别 。 生地性寒味甘 , 活跃于心肝肾经 。 因心主火 , 火有余易灼伤血脉 , 导致阴虚血热 。 所以用生地凉血清热 , 达成养阴生津增体液之效 。 由生地制成的熟地 , 药性变微温 , 加之味甘补益 , 归肝肾经 , 能补肝血生津液 , 治一切肝肾阴亏 , 虚损百病 , 为壮水之主药 。 二者合体 , 不仅能滋阴生津 , 补血润燥 。 还具有了一清一补的扶正祛邪 , 强身健体之效 。
元参咸寒 , 润而多汁液 , 滋阴降火解毒效佳 , 连体内无根浮游之火也可除 。 其滋养肾阴的功效 , 与地黄相近 , 故常配合同用 , 辅助地黄多生肾水 。
文章插图
补阴首要就是补肾 。 “肾为气之根” , 肾好则肺在呼吸时有力量 , 肾不好 , 则肺在呼吸时就呼多吸少 , 伴有喘粗气的现象 。 同理 , 人体如果肺部的宣发或肃降功能失调 , 必然影响到肾脏功能 。医祖岐伯说:肺生肾 , 而肾能生肺 , 昼夜之间 , 肺肾之气实 , 彼此往来两相通 , 两相益也 。 故肺肾之气足 , 则可固本培元 , 生精添髓 , 壮筋健骨 , 蹦蹦跳跳有活力 。
而天冬和麦冬不仅补肺养肾 , 还生津增液 , 降燥除火 。 天冬滋阴清热力量较强 , 性味甘寒 , 微苦 。 上清肺热而润燥 , 下滋肾阴而降火 。 但更擅长养肺阴 。 阴虚发热用它非常适合 。 麦冬味甘、微苦 , 微寒 。 归胃肺心经 , 胃阴肺阴都能养 , 但养阴润肺的功能更不可小视 。 有生津解渴、润肺止咳 , 止喉病咽痛之效 。 二味合体 , 是生津增液、滋阴润燥的代表 。
文章插图
沙参味甘 , 微苦 , 性微寒 。 养阴清热 , 润肺化痰 , 益胃生津 。 可助麦冬天冬清养肺胃 , 生津润燥 。
阴补足之后 , 就要考虑人体阴虚主要是肾阴不足 , 肾阴不足可导致水不克火 。 心主火 , 所以此症心火倍加旺盛 , 心又主血脉 , 心火旺盛会灼烧血脉 , 导致阴虚血热 。 前述生地凉血清热 , 牡丹皮地骨皮再添加助力 。
文章插图
这时候就需要牡丹皮 , 入心肝则清热凉血 , 肝肾则泻火存阴 。 气芳香 , 苦燥微寒 , 可将血中的热清掉 , 将血中欲燃不燃的火灭掉 。 还能将血中的瘀散掉 。 故对血热炽盛、肝肾火旺及瘀血阻滞等症 , 都为要药 。 可避免血瘀导致气滞 , 气滞形成上火 。
- 玉竹的功效与作用?抗衰滋阴,女性一定要常吃
- 一味中药可做菜,补脾养胃,润肺,固肾精,平补阴阳,男女均适用
- 玄参,见过吗?能滋阴,降火,除烦,解毒
- 两味“冬”字辈的滋阴补虚经典药
- 胃热滋阴,胃寒温养
- 黄芪之妙用6法
- 血人参,见过吗?舒筋活络,滋阴补肾。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 清方—补阴汤,滋阴降火,润燥泄热,肾阴虚有奇效 五脏皆可调
- 秋冬不滋阴,虚火内热最伤身,千万别错过一年中最佳养阴时节
- 一个大补腰肾的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