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明确在歌唱时初步应作到的三项要求:
a、嗓子眼张开、吸气舒畅;
b、出声之前的一刹那,将鼻腔打开,均匀的擤气,擤气时又要做到“三点成一线”,即坚定了的后咽壁上端为一个点,鸽子蛋顶部为一个点,鼻梁骨上方为一个点。这三点连成一线来擤气(擤气时是没有声音的,但发声开始后,擤气不停止),接着发声;
c、鸽子蛋的形状要始终保持,即吐字时,字头、字腹、字尾部分都不使它变形。
当学生初步掌握了以上三项以后,就把教学重点转到讲“存气”和“用气”上来。
文章插图
张君秋在后台吊嗓
引导学生把气吸到身体的中段,要感到腰部上下、周围都自然膨胀,形成一个椭圆形的“大塞子”,这个塞子做好后,马上镇气,然后出声,可先发单个母音,拖长声,此时会感到有一股气流往下和塞子形成“上”状,(嗓子眼在此时不要跟着用力,仍保持放松和张开),并感到有一种“边吸边唱”的感觉,声音也同时反射到上部,如同拍皮球的原理。而拍下去的力度的大或小,决定了反射上来的高度的不同,这是一种比方。另一比方是:塞子好比水中的小船,擤气下去的那股气流则好比是船上站着的人,当水中波浪起伏,船身虽上下晃动,但人却一直不离开船的地面,随着船在起伏。这种用气的感觉,便于发挥戏曲唱腔中的抑扬顿挫,也能在音程大跳时应付自如,把气用活。
当学生体会到了这种用气的感觉以后,再向他们指出,这个“塞子”的形成,其实就是由于横隔膜在吸气时位置下降时的感觉,(横隔膜是指心、肺以下,胃以上的那条弓形肌肉韧带,)可见,横隔膜对发声所起的关键作用,它的作用发挥得好,在唱高音时或唱中、低音气快用完时,就会明显的感到脐下三指之处会出现一种凹陷感(小腹收缩),这就是老艺人常说的“丹田气”,在学生中,有的只注意找“丹田气”,而不把锻炼横隔膜的力量放在首位,则“丹田气”感觉也也不易找到,甚至还会导致发声上的毛病。
关于气息的保持:要学生想象当有人突然闯进屋,向你报告一件重要新闻,你在集中精神听的时候,两肋就是支撑着的,甚至可以支撑到一直等人把话说完,这种支撑就是保持了气息。曲艺演唱家骆玉笙(小彩舞)老师在谈到气息的保持时,她打了一个比方:“端着一碗满满的热汤还要快步跑前走时的感觉就是一种气息控制的感觉”,这个比喻是很有启发的。
3、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老先生们在气息运用上的要求。如老先生们经常提醒要“提着气唱”,在学生把气吸得很浅,造成上胸部紧张时,他们又及时告诫要“气沉丹田”,从字面上看,似乎这两种要求是互相矛盾的:又是“提”又是“沉”,到底如何掌握?在领会老先生的教学意图时,要多从实质上去捉摸。所谓“提气”,并非要把气吸浅,而是要使两肋撑开,让气息均匀的放出来,也就是所说的“吸着唱”的感觉,这种感觉不仅气能保持住,嗓子也可以随之张开。而“气沉丹田”,就是唱时要把气“坐住”,实际上就是指把塞子的作用发挥好,不使横隔膜在呼气时很快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样,小腹的收缩才有力量。老先生们传授的这种方法,是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
在声音训练上,除了唱练声乐句以外,还采用一些民歌和完整的京剧唱段为教材,来进行逐字逐句的练习。练唱段时一般采用学生正在学唱的段子来练,这一方面学生可以把在发声课上学到的唱法,在学戏课堂上或调嗓时结合运用。另一方面,也便于向教戏的老师征求意见。
4、对京剧传统唱法中提到的“字正腔圆”四个字,应有个正确的理解。如果认为“只要字咬正了,腔(嗓音)就必定是圆的”,这就太简单化了,因为说字和唱字是不完全相同的,唱字比念字、说字夸张,并有它自己的一套规律。一切演唱中,都强调要做到子音清晰、母音圆润,这也是“字正腔圆”的概念中引伸出来的,所以“字正腔圆”的意思,是强调:字要吐正、腔要圆润,即不能只顾一头。
- 如何欣赏陈子昂的千古名句“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 如何直观地说明汉朝到底有多强大?
- 郭靖和黄蓉是如何把秘籍放进屠龙刀里的
- 如何“歌唱到老”?看看70岁的刘捷是怎么做的吧
- 10英寸超大屏电纸书:博阅P10快速上手,超低价使用如何?
- 把“穷”与“富”拆开看,原来如何致富古人早告诉我们了,千年无人知
- 当年,他培养黑势力团体敛财数亿,后靠做慈善洗白,结果如何?
- 经工集团党委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 常香玉是如何成为大师的?青春版豫剧现代戏《常香玉》告诉你
- 爪哇杀了明朝170个将士,看郑和如何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