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走菜贩生意的互联网巨头,让买菜更便宜了吗?


抢走菜贩生意的互联网巨头,让买菜更便宜了吗?文章插图
前几天 , 一篇名为《互联网巨头正在夺走卖菜商贩的生计》的文章引发了热议 。
这一年 , “社区团购买菜”的模式开始流行起来 , 并迅速由小区业主们自发组织的拼团行为 , 演变为互联网巨头入场后的混战 。 互联网巨头们又开始了几十亿补贴往里砸的价格战 , 在明显的价格差面前 , 诸如低至0.49元/斤的土豆、5.99元/20个的鸡蛋 , 很难不让人心动 。
这些年来 , 新零售、互联网+、私域流量……各种互联网新词汇层出不穷 。
咖啡、共享单车、打车……我们也早已见多了互联网巨头们蜂拥进入一个“新赛道” , 厮杀一番 , 成为行业的垄断巨头 , 或是留下一地鸡毛 , 甚至可能一夜之间这种生态系统就被淘汰了 。 大家都带着一种焦虑感 , 拼命想要抓住一个“风口” , 不想被时代所抛下 。
书店、花店、咖啡店 , 前几年 , 我们眼睁睁看着许多实体经济一点点消亡 。 直到巨头们把触手伸到了买菜行业 , 或许是因为它涉及到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具体生活 , 又涉及到那么多农民、辛勤劳动的菜贩 , 还包括着我们的父辈 , 才让矛盾变得尖锐了起来 。
社区团购买菜一时“薅羊毛”固然很爽 , 但我们熟悉的剧情 , 却往往是形成固定用户习惯后的大数据杀熟 , 甚至垄断抬价 。
为什么补贴却反而可能损伤消费者的权益?“菜贩跟不上时代就应该被淘汰”的说法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菜市场对我们很重要?
在今天的文章中 , 我们采访了两位看理想的主讲人 , 聂辉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与梁捷(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师) , 试图去探寻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01.
不完全契约
不夸张地说 , 今天我们可以不用出门 , 动动手指 , 就能在互联网上采购到生活所需的一切 , 也适应了这种效率 。
互联网确实是一种革命性的技术 , 起到了信息中介的作用 , 把相隔万里的需求和供给瞬间撮合在了一起;由无数快递员等所构成的物流系统 , 则进一步保证这些交易的实现 。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 , 叫“交易费用” , 体现在生鲜产品上 , 就是交通运输和储藏折损等成本 。 交易费用往往是很高的 , 经常比商品本身的价值还要高 。
因而不管是互联网巨头运营的还是社区自发的买菜团购 , 看起来本质都一样 , 就是减少中间环节和交易费用 , 从而降低最后的价格 。
但聂辉华从契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两者的不同 , 最开始每个消费者单独面对菜贩 , 谈判和议价空间都较小;因而消费者联合在一起组成团购 , 也就提高了自己的议价能力 , 可以协商说 , 我们买得多、要降价 。
当互联网巨头进来时 , 很可能会打破这个平衡 , 极高地提高卖家一方的砝码 。 当互联网巨头把上游的很多供应端都整合起来 , 形成了更为强势的供应商时 , 那么消费者就算集成一个买菜团 , 也没办法跟它单独对抗 。
与我们已经习惯网购了的书、衣服、电子产品等标准化产品不同 , 这次社区团购的对象 , 生鲜产品却又是非常特殊的、难以标准化的产品 , 在质量和品质方面容易存在争议 。 比如想在网上买一份新鲜、又大又圆的草莓 , 那什么程度上叫新鲜?多圆算圆?都很难界定化 。
一般我们签订合同 , 买卖双方对于交易的内容、方式、时间、地点需要协商清楚 , 出现了争执也容易找到第三方 , 比如说法院来裁决 。
但合同的关键的条款不可证实 , 就容易产生争议 , 因而社区团购往往就是一个“不完全契约”(GHM) 。
我们可能会遇上这样的场景 , 在网上买了一个生鲜产品 , 到手后发现有问题 , 对方不太会愿意上门换货 , 因为来拿一趟的成本比产品本身的价格高得多 。 最后商家往往会说 , 我们给您退款 。 但我们要的是产品 , 拿着退款有什么用呢?再说 , 中间折损的时间成本又怎么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