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傅斯年在传统与新式之间“卖书葬母”“六亲不认”|逝世70周年祭


 新式|傅斯年在传统与新式之间“卖书葬母”“六亲不认”|逝世70周年祭
文章插图
70年前的今天,1950年12月20日,历史学家傅斯年逝世,终年54岁。
 新式|傅斯年在传统与新式之间“卖书葬母”“六亲不认”|逝世70周年祭
文章插图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初字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历史学家。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办者。傅斯年生于19世纪末,他和他的同时代人一样处于从思想到社会生活都在新旧交替的大转型年代。在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何去何从,是他们思考的共同议题。傅斯年认为,“恢复民族的固有道德,诚为必要,这是不容怀疑的。然而涤荡传统的瑕秽,亦为必要,这也是不容怀疑的”,他试图在两者中实现一种平衡。理解一位思想者的观念选择,既可以去阅读他的言语文字,也可以去看他怎样处理身边的日常生活,而后者往往考验着他是否言行一致,更能反映其真实选择。在傅斯年逝世70周年之际,本文从日常生活中回忆了他如何尽孝道、如何从生活到思想都信任妻子,以及如何“六亲不认”坚持规则意识。
 新式|傅斯年在传统与新式之间“卖书葬母”“六亲不认”|逝世70周年祭
文章插图
撰文|叶胜舟01与母:卖书葬母傅斯年9岁丧父,弟弟傅斯岩才7个月。他由祖父傅淦及母亲李夫人抚育成人,亲戚长辈资助接受教育。改变他命运的其中一位恩人,是他父亲傅旭泉的学生侯雪舫,将他带离相对封闭的山东聊城,来到当时更为开放的天津上中学。家境衰落,雨天屋顶漏水,傅母“怀中抱着幼儿,头上撑着一把雨伞”。傅斯年曾自称是“中产阶级的无产贫家出身”;“出身于士族的贫家,因为极穷,所以知道生民艰苦”。
 新式|傅斯年在传统与新式之间“卖书葬母”“六亲不认”|逝世70周年祭
文章插图
《傅斯年全集》(全七卷),欧阳哲生 等编,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傅斯年“尚未成年的时候,大概是从母姓”,所以他的不少藏书中写的名字是“李永”。他在外面呼风唤雨,锋芒毕露,妻子俞大回忆他在家里“侍母至孝”、秘书那廉君回忆他也是“事母至孝”。留学七年突然回国,自承原因“全是由于对于母亲的一个Moral weakness(道义缺陷)所致”,担心“如再不归,母亲大有去世之可能”。
 新式|傅斯年在传统与新式之间“卖书葬母”“六亲不认”|逝世70周年祭
文章插图
《傅斯年遗札》,王汎森、潘光哲、吴政上 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月。傅母爱吃肥肉,但体胖、高血压,不宜多吃。俞大为婆婆健康着想,不敢多给,多次触怒婆婆。“太夫人发怒时,孟真辄长跪不起。”他好言劝老太太平息怒火后,又私下安抚妻子:“以后你给母亲吃少许肥肉好了。你要知道,对患高血压症的人,控制情绪,比忌饮食更重要”;“我不是责备你,但念及母亲,茹苦含辛,抚育我兄弟二人,我只是想让老人家高兴,尽孝道而已”。如果读者以为傅斯年一味顺从母亲,那就误会了。他也体贴妻子,就是一个时时、事事、处处操心的劳碌命。婆媳关系偶尔紧张,他夹在两个最重要的女人中间,也和很多男人一样,一个头两个大。中日即将大战,硝烟弥漫,危机四伏。1935年12月2日,中研院总干事丁文江从南京往湖南,设计打通备战的粤汉铁路,调查铁路沿线的煤矿资源,为即将南迁的清华大学考察校址。12月7日,在湖南谭家山煤矿坚持下到170米深的洞底考察,洞内严热,地面严寒,多日奔波劳累,患了伤风。8日下榻粤汉铁路株韶段路局宾馆,洗澡后想早睡、发汗,关闭门窗烧壁炉,煤气倒灌室内,不幸中毒,救治又延误。作为中研院史语所所长的傅斯年匆忙赶赴长沙,组织抢救好友和上司,判断凶多吉少,心绪极其悲痛,12月28日给胡适写信的落款,罕见不用“学生 斯年”。又不得不强打精神,作为丁家全权代表跑前跑后。即使这样的压抑状态,还牵挂妻子,信末拜托胡适照料家事,让妻子散心,什么原因和怎么散心都交代得仔细:“我去前不久,婆媳大不高兴一次,因此我心中十分不放心。能约大出来玩玩,甚好(例可打打牌之类)。”此信落款为“‘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汉者’敬上”,有自嘲之意,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胡适为落款加注:“傅孟真”。母亲受凉、吃坏了东西,发烧、腹泻,不是什么大病,次日晨已烧退、不泻。但他不敢大意,1934年10月30日写信向丁文江、史语所代理所长李济致歉,“如此情形,弟决不能上路也”,“若今日上路,亦非人情”,依然在家多呆两天陪伴母亲,同时表明没有闲着,也在赶活工作。还有一次,傅斯年到南京、上海出差十天,原计划返回北平路过济南时停一停。结果还是没下车,原因有二:史语所有公务;老母亲不在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