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先圣:璀璨的齐鲁文化之帮( 七 )


《左传》襄公十八年载:“冬十月,会于鲁济,寻湨梁之言,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夙沙卫曰:‘不能战,莫如守险。’弗听。诸侯之士门焉,齐人多死。”
《左传》宣公十七年载:“十七年春,晋侯使郄克征会于齐。”《左传》襄公十八年载:“晋侯伐齐,将济河。”《左传》襄公十九年载:“晋士匄侵齐,及谷,闻丧而还,礼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齐侯遂伐晋,取朝歌。”
春秋战国时期称雄争霸的政治形势,齐国与鲁、晋、卫、宋诸国的强盛和军事上的对峙,春秋时期齐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齐鲁交界地处泰沂山脉相隔的历史地理条件,为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修筑长城创造了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理条件。
齐长城建筑充分利用山险代替长城的作用又能节省人财物,城墙是长城的主体;烽火台多设在山岭的高巅之处,是军事设防传递信号的设施;而关寒和防门多设在平原低谷地段,是出入国境的必经之地,也是长城的要冲地带。此处一般修筑两层城墙处,还多配设关卡和防门。今五莲县长城岭村东西两山顶处各设有一座烽火台,高约5米,直径达20米。在沂水县和临朐县交界地带的大岘山上修筑的穆陵关,比关筑两道城墙,格外坚固,因此处是齐国当时通往南部的重要门户,由此向北可直达齐都临淄。
齐长城的建筑结构设计,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就地取材的特点,故而现今所见长城不是整齐的统一设计,而是多因山势和河堤渠防而筑,平地、河流、低谷处重点设防,以确保进出方便,能攻易守。现存城墙遗迹一般在山系顶峰险要处不见,说明当时此处没有修筑城墙,有的地处即使修筑,规模也很小。在山系岭脊外缘陡险处,长城内侧地势较外侧要高出许多,一般可高出2—3米,而外城墙内只填以3—4米宽的土少或碎石,所以齐长城较多处地段为单城墙,即只有外墙,无内墙,即使有内墙也较低,这们即起到了防设作用;这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所长城中是仅见的,在历代所建长城也是仅有的。
相比雄伟恢宏的万里长城,尽管齐长城只是山东境内的一段遗迹,但是,它建造的久远,它所折射出的历史厚度,它独特的文化历史价值,一直让考古界津津乐道。
 鲁先圣:璀璨的齐鲁文化之帮
文章插图
 鲁先圣:璀璨的齐鲁文化之帮
文章插图
找采访人员、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采访人员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