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王耔斌 1986年出生,在青海长大,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电子音乐作曲系。创立那木厂牌,发起“声空探索”“竹下听茶”“聆听湿地之声”等艺术项目、“行走的声音”本源音乐计划。
文章插图
“行走的声音”在山野采集音乐
文章插图
行万里路,寻找
即将消失的声音
五年时间,从河西走廊到青藏高原,行走4万多公里,探访192位民间音乐非遗传承人及音乐团体,录制300首民间音乐,涵盖45种音乐门类,留下500小时民间音乐视频素材,力图挽救即将“消失的声音”,只为让世人发现中国民族音乐之美,他就是“行走的声音”计划发起者、那木厂牌创始人、音乐制作人王耔斌。
12月19日,“行走的声音”团队在天津智慧山艺术中心琉璃剧场进行了一场本源音乐分享会,王耔斌与观众分享了这些年来他们采录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2011年,王耔斌成立了那木厂牌工作室,一直致力做实验音乐的他,逐渐把目光投向音乐背后的文化源头。2015年,王耔斌发起“行走的声音”计划,五年来,他和他的团队走遍了青海、甘肃、西藏三地的各个角落,将已经被人们遗忘的珍贵声音保留下来,“再不做这样的抢救性采录,我们很多宝贵的声音真的就消逝了。”王耔斌感叹,“‘行走的声音’寄托了我们一个美好的愿望──让这些即将消失的声音能够行走起来,走进更多人的耳朵,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在进行过程中,王耔斌遇到过很多困难,从声音的采集到音乐的制作,再到后期的宣传,每一步对他而言都是一次新的挑战,他说:“我们非常希望能把这件事做好,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投入了大量心血。但最难的还是要打破自己对于音乐的传统认知,让这些珍贵的歌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但毕竟我们不是那些非遗传承人,所以需要了解他们民族背后的文化,从这些声音中汲取智慧,通过音乐去建立情感的场景。这些歌声对他们而言有特殊意义,我们至少要做到让他们满意。”
王耔斌一直强调“本源音乐”,他解释说:“在我看来,原生态这个词已被用滥了,剥去商业包装,内里往往显得空洞。我们更愿意用传统本源音乐这个概念──具有文化源头意义的民间音乐,它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表达生活、情感、思想意识的独特音乐艺术,是民族地域文化集中展示的艺术载体,这些音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耔斌 打捞世间音乐宝藏(图)】采录自然与人文之声
建立本源声音资料库
采访人员:最早为什么发起“行走的声音”计划?
王耔斌:我做音乐这些年来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对本民族音乐重视程度不够。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受邀参加一张专辑的制作,演唱者是纳西族一家三口,他们的歌声一出来我就震惊了。这声音都属于绝对音高,演唱出来非常有难度,但是他们都没有接受过任何音乐训练。我还在里面听出了布鲁斯、爵士的音调,原来这些流行的音乐元素在我们的文化体系中也是存在的,只是很少有人关注。近些年来,国家一直大力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也意识到,是时候要对这些珍贵的音乐做一些抢救性的采集工作了。2015年我发起了“行走的声音”计划,带领团队赴民间采录本源的自然与人文之声,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甘肃、西藏、青海民间本源音乐的收集、整理,其中收录了大量濒临失传的民间本源音乐及鲜见的少数民族音乐,并建立起“中国本源声音资料库”。
采访人员:在“行走的声音”计划开始之前,您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如何找到那些最珍贵的声音?
- 他与鸿钧女娲出自同一师门,然而却无人问津,自称散仙游荡世间!
- 梅兰芳一生中3个女人:这尘世间的爱恋,比戏中还要苦三分
- 任翰:在入世与出世间徘徊的才子
- 5本架空历史文,主角创造出通天帝国,给世间留下了一段神秘传说!
- 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 最重国宝镇守黄河1200余年,曾沉入海底,打捞上来仍栩栩如生!
- 孟郊最啰嗦的一首诗,连用9个相同的字,写出凡世间最真的爱
- 考古界的大手笔国家斥资23亿元打捞发掘,文物价值上千亿
- 泰坦尼克号沉没上百年,为何至今无人打捞?专家:连碰都不敢碰!
- 武陵渔人所言不假!世间竟真有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