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姓名:杨素勇
郑龄:14年
经历:生于驻马店,安家于郑州
战绩:从“小白”到陶器文物修复师,修复文物几百件语录:“择一事,终一生。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文章插图
杨素勇在小心翼翼地修复文物
4年前,《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一经播出,便引发了全网热议,同时也揭开了“文物修复师”的面纱,这个小众而神秘的行业,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
在河南省考古研究院郑州工作站,杨素勇的身份是一名陶器文物修复师。
1974年生于驻马店的她,2006年的时候决定来郑州闯一闯,希望打开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从懵懵懂懂的“小白”到技艺精湛的陶器文物修复师,杨素勇在郑州找到了值得自己奉献一生的工作,坚守着这份热爱。
河南商报见习采访人员孟浩杰/文采访人员左冬辰/图
一次报名改变的人生轨迹
谁能想到,当初在技校里学习钳工的杨素勇后来会成为陶器文物修复师。
1994年,在技校学习了3年钳工专业的杨素勇毕业了,她没有像其他年轻人那样选择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而是在老家上班。她在工厂里当过小工,也在商场里干过零工。
2006年,彼时32岁的杨素勇已经结婚,但她还是决定出去闯一闯,换个城市生活,她来到了郑州。
她不知道自己将要面临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到郑州后,从小就喜欢看文物相关的电视剧和纪录片,总能被镜头里的文物惊艳到的杨素勇,看到了考古工地的招聘信息,就报了名,“就觉得挺新奇的,以前老是爱看和文物相关的电视,也喜欢修修补补,我们家的东西坏了都是我修的。”
【 从懵懂“小白”到技艺精湛的陶器文物修复师 她因一次报名改变人生轨迹】正是这一次的报名,彻底改变了杨素勇的人生轨迹。
从零开始的她努力了5年终于开始着手修文物
从没有接受过文物方面的系统学习,也没有任何工作经历,单凭爱好和一腔热血的杨素勇虽然遇到了不小的挑战,但还是坚持了下来。
2006年,初入考古工地的杨素勇只能干一些杂活,比如,给考古工作人员递一些工具。闲暇之际,她在不打扰老师傅工作的情况下默默观察学习,渐渐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
考古工地上紧锣密鼓的工作氛围,让身处其中的杨素勇开始了自学和请教他人。她心里很清楚,光靠兴趣是没有用的,必须将文物知识“吃下”。
考古工地上条件艰苦,杨素勇住在工地附近的民房里,有时候在工地上一两年不能回家,经常搞得灰头土脸。
完成了手头的活儿,她就会积极地观察老师傅们的工作,与新来的大学生们交流沟通。
就这样,从零开始的杨素勇努力了5年,2011年,她终于开始自己着手修复文物。
为了练习修复技术,她已记不清楚摔碎了多少碗碟
12月23日,河南商报采访人员在河南省考古研究院郑州工作站见到了杨素勇,她一头短发,身穿“河南考古”的工作服,给人一种干练的印象。
杨素勇的办公室里,各种各样的陶器整齐有序地放置在展架上,有修复完成的,也有未修复的,两张桌子拼在一起,上面放着形形色色的工具和文物书籍,旁边是有着标记的白色袋子,袋子里装着刚出土的陶器碎片。
新出土的陶器碎片需要一片一片挑选出来,同类的放置在一起,分门别类以后再进行清洗、晾干、拼凑、粘接,最后进行修复。“每一个环节必须小心翼翼,每一个碎片都独一无二,不能有半点马虎。”这是杨素勇入行以来一直坚持的原则。
修复的过程尤其严苛,用加水的白石膏填充在陶器缺损的位置,等待凝固后,根据不同位置使用不同的刀具将多余的白石膏刮掉,而且不能损坏陶器的其他位置,有时出土的陶器碎片数量少,还要靠想象力将其补充完整。
- 西天取经,谁付出的代价最大?小白龙看了看脖子!
- 『佛牌知识科普』解读佛牌小白的顾虑一二
- 此人是梁山地灵星,技艺高超人品低劣,只顾老大不管兄弟
- 弘扬文化艺术精髓 助力传统技艺传承
- 5本好看到炸裂的脑洞小说,不套路不小白,连刷三遍都不腻
- 浙江“造纸匠”钻研古纸技艺 提供中国80%古籍修复用纸
- 乾隆送给魏璎珞的通草花,全国仅一位80岁老人会做,技艺面临失传
- 苏尼特左旗“一叶红船映初心 ”精湛毡绣技艺品夺人眼球
- 45年坚守罗田扎彩技艺传承人胡常宽:希望手艺能传承下去
- 几本完结不久看点十足的小说,主角腹黑杀伐果断,剧情流畅不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