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材质优美,红木家具才具备独特的神韵,而家具因外表之美而衍生出来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更依托木材价值受到世人的认可。
木材与家具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演绎出红木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
黄花梨、小叶紫檀、大红酸枝,这三种价值最受认可的“老三样”,被称为“三大贡木”,不仅在历史上是皇权贵族珍爱的红木用材,在当代市场上,也已经被消费者视为红木中的经典用材,其历史地位、文化含义、市场价值无可替代。
“贡”,多用于下级献东西给上级,在古代,是指臣下或属国把最好的物品挑出来进献给帝王。
因此,“贡木”可理解为是属国或臣下挑选出来的、并用来进献给帝王的优质木材。
文章插图
明清宫廷一般不向商人购买硬木,而是规定由各地进贡。
据万历年间的《工部厂库须知》记载:“广东布政司每年应解……花梨木十段、紫榆木(紫榆为紫檀的别名)十段……送御用监交收”。
这里规定的是广东省的年进贡额,由于贡木生长速度缓慢,民间贡木资源有限,因此规定的进贡额也不算多。
由于贡木资源稀少,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非常注重对贡木的利用,做工讲究精雕细刻。
因此,“贡木”也寓意着珍稀与贵重,贡木制成品则寓意工艺精湛。
海南黄花梨、小叶紫檀及大红酸枝三大贡木受到宫廷珍视,也由此引来百姓的贡木制作热潮。
百姓向往使用贡木制品,为的就是能够像王公贵族一样,获得最优质的享受。
这种观念沿袭至今,使得很多贡木制品仍保留着宫廷的设计风格与气派,可见,“贡木”还寓意一种生活品质与精神追求。
海南黄花梨
为文人家具代言
文章插图
中文学名:降香黄檀
科属:蝶形花科黄檀属
俗称:花梨(黎)、老花梨(黎)、梨(黎)母、降香、降真香、花榈、香红木、黄花梨(黎)、海南黄花梨(黎)
产地:中国海南岛
早在唐代,书籍中便有黄花梨的记载,在《本草拾遗》中,称“花榈出安南及海南,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性坚好。”
明初王佐增订《格古要论》,讲到“花梨出南番广东,紫红色,与降真香相似,亦有香,其花有鬼面者可爱,花粗而色淡者低。”
清刊本《琼州府志·物产·木类》:“花梨木,紫红色,与降真香相似,有微香,产黎山中。”
从其他文献里,可以得知其主要产地为海南岛。
文章插图
据明清家具专家王世襄在《明式家具珍赏》中考证,1956年出版的由侯宽昭主编的《广州植物志》,在檀属中提到一种在海南岛被称为花梨木的檀木,新起名曰“海南檀”。
1980年出版的由成俊卿主编的《中国热带及亚热带木材》,对侯宽昭的定义又有所修正,建议把该树种另定名为“降香黄檀”。
作为家具用材,黄花梨的特点是“不静不喧,恰到好处,纹理或隐或现,生动多变。”
除了纹理上的特点,它还有不易开裂、不易变形、易于加工、易于雕刻、有香味等特点。
在家具形式与功能日趋统一的明代,黄花梨家具无疑是这场家具史变革的先行者,明清家具在工艺、造型、用材上达到今人难以企及并传之万代的高度。
文章插图
明代工匠在制作黄花梨家具时一般采用光素手法,即主要利用和发挥木材本身的特点,突出海南黄花梨纹理、色泽之美,给人雅致、简洁的感觉。
知名红木收藏家海岩如此评价黄花梨:“黄花梨的纹路行云流水,华美而且绚烂,千百年的风雨铅华,在她的光泽及木质之中留下鬼斧神工,台风扭曲树干形成的错节纹,枝杈疤结形成的鬼脸纹,还有麦穗纹、蟹爪纹、山纹、流水纹等,古人运用各种仿生的想象将这些纹路比拟出来,足以让心领神会的美妙意境沟通古今。”
- 宋江与吴用的这一举动,暗示晁盖生命步入倒计时!
- 卢俊义上梁山,是中了吴用的奸计,也是他自己太过糊涂
- 明朝严苛的宫廷教育
- 张熊:辞宫廷画士不赴,以鬻画终其身
- 百兵之君:剑(史前至秦、青铜),十八般兵器溯源(六)
- 晁盖临死前的一句话,差点没把宋江气死,吴用的馊主意又来了
- 虽然名字上带“瓷”,工艺用的是珐琅彩,但它还真不是瓷器
- 香坊的冬天都是“文化味儿”|图说 | a2876
- 盛京遗珍大荟萃!来国博看沈阳故宫典藏清代宫廷珍品
- 【一图读懂】图说“十三五”